萍乡市南正街:即将消失的城市记忆

19.12.2014  14:09

  一座没有记忆的城市是苍白的。那些穿越了历史风霜的老街就是城市活的记忆。

  在萍乡,浸透着历史记忆的南正街仍然在讲述着市井生活的活色生香,成为萍乡人记忆中最馨香的一瓣。

好多房子残垣断壁,破旧不堪

  南正街临水而建,百余年来,成了商贾云集的“商业中心”。这条长800米宽约6米呈东西方向的街道上,现在还有数百个店铺。在这条幽深弯曲、形似月牙儿的古街,房屋大多是前店后宅,街的南面多是二层或者三层砖木结构的平房和小楼房,高低不齐,新旧各异;街的北面,多是解放后兴建的三四层砖混结构的楼房。

孔庙

  古朴的老街,好多房子残垣断壁,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只有零星的店惨淡经营,散发着历史陈腐的气息。老街住户大多数已人去楼空,如今,街成了老街,铺成了老铺,就连铺里的师傅,也大都成了老人家。铺里的师傅多是剪头发的、做布艺的、画瓷像的手艺人。他们守着不再修饰的老门店,远离闹市的繁华和喧哗,倚着躺椅,抽着烟,等客上门,或许,会在青雾袅袅中回味往昔的辉煌,似乎这条即将消失的房子和老街与他们无关。

  走过一家修钟表眼镜店前,不大的店里零乱堆放着工具和材料,墙壁上挂了几十副眼镜和闹钟。店铺内光线很差,挤进巷窜入门的一点点光,被深褐色的木板,吸得干净彻底。店主正聚精会神地在为手表安装零件,我的脚步在光滑的石板上踏出清脆的响声,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专注。

禹门

  一路上恍恍惚惚,感觉老街似乎深藏着一个不知已经绵延了多少年的旧梦,让我非常好奇的去追寻。老街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一池一灶,都深深印在了萍乡老年人的心里,记载在翰墨飘香的典籍中。南正街区现存的有影响建筑物有:孔庙、水门下城门、萍实桥(南门桥),其中孔庙建造于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距今已经280年,为目前省内保存最好的孔庙;水门下城门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城墙已毁,现在仅仅剩下城门洞禹门,据了解,城门还曾是萍乡县城水运码头唯一的出入口,禹门的左右两侧分别镶嵌着由安源区政府和萍乡市政府铭刻的重点保护文物字样的标牌;萍实桥始建于吴楚时,距今有1700多年,为三拱石桥,当时萍乡陆路可以通湘赣,水路可以到达湘江。

  从老街的东端走到西端,仿佛经历了一个梦。回首再向老街望去,突然想起张爱玲的《半生缘》,阔别多年的男女主人公再见面时说的一句话:“我们回不去了”。是的,在这个初冬的午后对老街的感觉,或许再也找不回来了。

街成了老街,铺成了老铺,就连铺里的师傅,也大都成了老人家

  时光会流逝,曾经鲜活的老街,曾经林立的铺面,曾经纷繁的人事,早已如瓦楞上凄凄的衰草遗落到小城的历史中。(记者李桂东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