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坚强堡垒 萍乡市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

19.05.2015  12:11

  尹富岚

  近年来,萍乡市积极创新党建工作,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为主线,通过按需设置党组织、严格教育管理党员、拓展优化服务平台等有效举措,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为城市发展凝聚强大的发展合力。

  按需设置党组织

  ——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

  基层组织是党的“神经末梢”,回应群众关切,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是基层党组织的应尽职责。

  萍乡市针对传统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有些不适应城市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际,本着有利于发展、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开展活动的原则,探索推行按需设置党组织工作模式。

  芦溪县银河镇在产业不明显、农业结构较单一的村,将有一技之长的党员专业户组织起来负责产业示范推广,在外出务工、经商党员较多的村,设置流动党小组,让村民发家致富有了“信息员”、“运动员”和“主心骨”。

  萍乡市通过将党组织设在产业上、项目中、商圈里、协会下,满足了各种产业发展需要和群众需求。截至目前,萍乡市共建立村党总支117个,产业链、产业协会和农村合作社党支部329个。在社区构建起了社区党委(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网络体系。在非公经济领域建立非公企业党组织1946个,在小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集中的地方组建党支部58个,在非集中区域的个体工商户中分片、分街区组建党支部或党小组115个,并设立了驻上海、三亚等地流动党员服务中心。

  严格教育管理

  ——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形象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萍乡市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吸收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三个环节中,探索推行了三述三评三票决发展党员工作机制。

  与此同时,建立完善了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双重组织生活”、党内关怀关爱制度、定期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等工作机制。重点实施了党员先锋创绩百分制年度考核工作法,切实解决在基层党组织存在的学习难组织、后进党员难处置、流动党员难管理、先进本质难体现等问题。

  近年来,萍乡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工作辐射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攀升,先后涌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基层干部、“乡村判官”杨斌圣,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龚德凌等一大批获得中央和省委表彰的先进典型,成为萍乡的品牌和名片。

  拓展优化服务平台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党员作为

  “有了民心民声互动平台,我现在只需要打个电话或发条短信,就能直接向政府反映自己的诉求。”芦溪县芦溪镇年丰村村民彭汝平的切身感受,是萍乡市在市、县、乡三级打造民心民声互动平台带来的新变化。

  民心民声互动平台依托电子信息手段,构建了信息收集、诉求梳理、任务清单、责任分派电子网络系统,通过短信形式,将受理情况,承办单位、责任人的姓名、办理时限和联系方式,办结情况等,及时告知反映诉求的群众和承办人。在各级综合服务中心建立电子显示系统,滚动循环播放群众诉求的具体内容和办理情况,让群众随时可以在网上查阅诉求办理进展,有效实现了群众诉求表达、办理和评价“干群互动”。

  萍乡市还通过理顺职能、力量下沉、教育培训、实践锻炼等途径,积极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把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广大党员组织起来,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在农村,推行了“三有两定一评”工作法,建立以县(区)群众工作部为龙头,乡镇群众工作站为纽带,村群众工作室为前哨,上下协调、条块联动的群众工作机制。

  在城市街道社区,推行了“两下沉、三畅通”工作模式,将街道职权下放、干部下沉,畅通群众诉求、民意反馈和问题解决三个渠道,将服务窗口前移到群众家门口。

  在机关、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在职党员履行“一员双岗”,“八小时之外”到居住地社区(村)报到服务,在职党员每年在社区完成1至2项志愿服务项目,每年参与社区活动不少于两次,全市在职党员到居住地报到服务率达到90%以上。

  目前,全市已推广建立龚全珍工作室、杨斌圣群众工作室以及乡镇(街)、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县(区)、乡、村三级工作机构1981个,拥有1.1万名群众工作员。党员“连心小分队”和党员志愿者正越来越被萍乡广大群众熟知,成为群众时常想到的“特殊亲戚”和“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