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平山 对党忠诚代代传

23.10.2014  14:14

 

于光汉

栗再温

王昭

戎冠秀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平山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无论是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平山人民始终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其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和品格历久弥新,一脉相传。革命战争年代,全县25万人就有5万人参军参战,1万人为国捐躯。1948年,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论断。和平建设时期,为保障滹沱河下游地区安全,国家在平山境内修建了岗南、黄壁庄两座大型水库,平山人民无私献出13万亩良田,130多个村庄、10万余人搬上高岗旱岭……平山人民用一次次的牺牲和奉献,书写着对共产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

  平山县地处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全县辖23个乡镇、717个行政村,总人口49万,总面积2648平方公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圣地西柏坡坐落于此,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平山,这是一片涌动着生命激情的红色热土。远眺太行山,八百里青翠绵延不绝;驻足滹沱河,清流潺潺奔向远方。虽然这方水土被时间长河不断地冲刷,但这里拥有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却历久弥新。

  在此,我们特别推出一版介绍平山历史、平山精神的文章,以飨读者。———编者

  一

  “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叫儿打东洋”。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战争年代,革命老区平山人民同仇敌忾,积极参军参战,踊跃支前,谱写了一曲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悲壮的英雄壮歌,在太行山下、滹沱河畔凝铸起了世代相传的“柏坡魂”!

  在西柏坡纪念馆,陈列着一幅著名战地记者沙飞1942年拍摄的《父母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照片,照片上胸佩红花要去参军的年轻人,是平山县南庄村青年刘汉兴。照片定格的瞬间,蕴涵的却是平山红色的大背景。根据资料记载,抗战八年,仅25万人口的平山县就有12065名青壮年参加了八路军,供应军粮4533.6万斤。其中,仅1940年百团大战时,平山县在13天里就组织了民工6万人,供应粮食374万斤,马料25万斤。“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时隔70多年,而今在西柏坡纪念馆参观,听年轻的讲解员再次吟唱起这首平山民歌,依然令人动容。从这首民谣人们便不难理解,为何这里走出了威名赫赫的平山团,为何诞生了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著名抗日英烈韩增丰,为何出现了满门忠烈毁家纾难的栗家红色家族,为何平山籍的“人民音乐家”曹火星写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平山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1931年7月,平山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在霍宾台村建立,次年夏天即成立了中共平山县委员会,之后平山县的党员和党组织沿滹沱河两岸蓬勃发展。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平山县的共产党组织在其早期领导人于光汉、栗再温、李法庄、王昭等艰苦努力下,农村党支部发展到121个,有共产党员700多名,并组建起一支有40多人、20多条枪的红军游击队———红军先遣队第一○八支队,1937年7月27日正式成立平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平山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最坚强、最活跃的敌后根据地之一。据平山县党史办的认真调查和考证,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及其边区党政军机关共在平山县战斗生活了三年零两个月。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中的120、125师都在平山留下了战斗足迹,老一辈革命家彭真、罗荣桓、贺龙、刘澜涛、关向应、程子华、萧克、王震等都先后在平山县战斗生活过。平山人民用鲜血、乳汁哺育了中国革命,用小米、布鞋养育了人民子弟兵……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平山县迅速掀起了“参加八路军、赶走小东洋”的参军高潮,从10月30日至11月6日,仅用1个月零3天,平山县委和359旅工作团就组织起了400名共产党员参加、拥有1700人的359旅718团,因全团绝大部分为平山子弟,被誉为平山团。平山团组建后不久,即开赴抗日前线并屡建奇功,后被聂荣臻司令员称赞为“边区人民的优秀武装”、“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我军历史上著名的“南泥湾垦荒”、“保卫陕甘宁”、“南征鄂豫皖”、“新疆屯荒”都有“平山团”的光荣的名字。

  与120师的“平山团”相比,115师的“平山独立营”似乎鲜为人知。事实上,115师通信排长赵文斌在平型关战场打响了向日寇发起总攻的信号枪。这位打响“平型关大捷”第一枪的八路军战士就是平山人。此后两个月,约800名平山子弟加入115师344旅685团,组成“平山独立营”,此外还有800名平山子弟补充到曾国华支队。1939年3月,晋察冀第四军分区下属的七、八、九三个大队改编为晋察冀军区第五团,全体指战员4700多人,几乎半数是平山人,驻防平山县,是守卫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南大门的主力团。

  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叫儿打东洋。在平山县,父子一起参军,兄弟争相入伍的感人故事层出不穷,许多村庄青壮年男子成班、成排,甚至成连地参加八路军,因此大部分村庄几乎家家是军属,户户皆光荣。下盘松村妇救会主任戎冠秀,带头送子参军,组织妇女做军鞋,搞生产,支援前线,救护伤员,1944年2月在晋察冀边区群英会上荣获“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平山籍著名抗日英烈韩增丰,为了营救被鬼子包围的机关干部和群众时壮烈牺牲,他短暂的一生消灭日寇100多名,创造了晋察冀抗日斗争的奇迹。“南沟一家栗姓,平山半部党史”,平山杜家庄南沟“栗家”,是著名的“革命家庭”,从这个家庭,走出平山“第一位共产党员”栗再温;战争年代,栗家一家有15人参加革命,其中二人牺牲在战场,一人牺牲在天津日本鬼子监狱,被誉为“栗家三烈士”。把敌人带入伏击圈的南滚龙沟少年英雄王二小,牺牲时只有13岁,由方冰和劫夫在平山县创作的《歌唱二小放牛郎》,作为一首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儿童歌曲,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1938年,新华日报特派记者陈克寒在该报刊发表了长篇通讯《一个平凡的县》,专题介绍了平山县篷勃发展的抗日斗争形势,在全国各地引起了极大反响,平山县也从此以“抗日模范县”之名驰名全国。

  八年抗战中,平山人民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抗日战争中,平山累计有5000多人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平山人民节衣缩食,在财力、物力、人力上为抗战做出了突出贡献。当时众多的边区党政军机关和八路军部队都住在平山,总数约1万人,多时达到1.5万人,而平山的战勤负担应是5000人。八年中,全县共供应军粮4533.6万斤,军草3340万斤,军鞋57.3万双,军袜1948双,棉衣13.2万套,军单衣16.8万套,棉被1440万床,纺线4万斤。1940年百团大战时平山县从8月20日至9月1日的13天里,就建立了10个兵站,组织民工6万人,供应粮食374万斤,马料25万斤。那时节,好儿郎上前线,家家户户支前忙。至今,很多老人身上还留着支前时被弹穿、冻伤的累累伤痕,很多老大娘的腿上还留着做军鞋时,搓麻绳硌下的深深的伤疤。

  1937年底,大批抗日部队来到平山,急需大批军粮,开明绅士齐学韶一次就拿出80石粮食。抗战期间,他先后共缴纳救国公粮800石。南古月村是个穷村,为了多缴公粮,农民们组成“垦荒团”,打下粮食全部上交。西盘石村闫得位家和讲里村王无瑞家人口多,没存粮,两家都不惜以骡换驴,抽出几十块钱买粮食上缴边区政府。

  1940年春,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书记彭真带领晋察冀边区考察团对平山县的抗日工作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考察,认为平山县“在各种工作上都很活跃,组织工作一般很强,确为边区的模范县”。

  平山人民的抗日热情引起日本鬼子极度恐慌,为摧毁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和四分区的党政军群机关,捕捉其首脑人物,消灭我八路军、游击队等抗日武装力量,日寇对平山县发动了几十次规模不等的疯狂扫荡,制造了33起骇人听闻的血腥惨案,妄图摧垮平山人民的抗日意志。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平山县累计有14213人被日寇屠杀,有35000人被战争造成的疫病夺去生命,有1049人因战争致残。日寇的疯狂扫荡与凶残杀戮并没有吓倒平山人民,反而更激起他们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和无私付出奉献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荡气回肠、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

  在共赴国难、浴血抗战的8年抗战中,平山人民同仇敌忾,不屈不挠,敢于牺牲,勇往直前,涌现出的抗日英雄模范群体和个人达700多个,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

  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进驻西柏坡。历史为何选择了这样一个终年静卧于太行深处的小山村?新中国又是如何从这里走来?西柏坡为何是中国特殊的红色地理标志,乃至人们红色情感皈依的精神圣地?

  “华北大平原西边有座太行山,山里面流着一条滹沱河,河水拐了个弯,前面就是西柏坡。”半个多世纪前,滹沱河畔柏树苍翠、幽静秀丽的西柏坡村,曾云聚了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代伟人在四合小院、素墙土屋中,指点江山,运筹帷幄,改写了中国的命运。土地改革、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华北人民政府成立……这一个个辉煌的历史瞬间,在这里定格成为世人仰视的丰碑。

  1947年3月31日,当刘少奇和朱德离开他们生活战斗l0多个年头的陕北,带领中央工委去寻找新的中共中央落脚点的时候,毛泽东说了一句话:“你们到白毛女的故乡去吧!

  毛泽东所指的白毛女的故乡,就是平山县。此前,毛泽东在《朝阳日报》上看到过有关平山县的报道。早在大革命时期,平山县就有了共产党员,上世纪30年代又发展了一批党员,并且组建了平山县各级党组织。平山县的革命斗争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得轰轰烈烈,影响很大,平山县的红军游击队活动频繁,有力地策应了红军北上抗日及东渡黄河,平山县也因此被称作是“北方兴国”。1938年,《新华日报》长篇采访通讯《一个不平凡的县》,更是引发了毛泽东主席对平山县的极大关注。不久,被《新华日报》报道过的被誉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的“平山团”调陕北担任延安保卫任务,后又参加了南泥湾垦荒、南征北返和中原突围,源于这支部队的勇敢顽强,毛泽东曾多次亲自接见他们,并从他们那里又了解到不少关于平山县的事情。平山县坚强的党组织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一切都给毛泽东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最后,中央工委确定在平山、建屏县的郭苏、柏坡、洪子店一带选址。中央工委决定在此选址后,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安子文同志奉命带人到洪子店,东、西黄泥,南、北庄,东、西柏坡,夹峪及郭苏一带勘察。发现西柏坡比较适中。中央工委确定西柏坡作为驻地后,中央各机关先后住在附近的北庄、南庄等村,当地群众积极进行建房、腾房工作。从5月到6月,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施工,7月初中央工委正式搬到西柏坡中央大院,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中央工委对外称“工校”或“劳大”。

  西柏坡地处太行山东麓,是华北平原通向山西高原的重要通道,是太行山和华北大平原的交汇处,这里东部地域开阔,回旋余地大。西部山势险峻,层峦叠嶂,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的千山万壑更是八路军藏兵作战打击敌人的好战场。西柏坡距离华北重镇石家庄只有65公里,如遇敌人进攻,可退居层层叠叠的太行山;如战局顺利,可直接东下大平原。这里交通便利,环境优越,能进能退,能守能攻,是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理想指挥地点。

  当年西柏坡坐落在黄泥滩、夹峪滩之间。一条滹沱河横贯东西,河两岸滩地肥美,稻麦两熟,村庄稠密,人民生活殷实安康,附近的洪子店,东、西黄泥,夹峪,郭苏都是千人以上的大村庄。郭苏和洪子店还是当地的主要集市。解放战争后期,中央机关包括华北人民政府在平山县约有1万余人,这里的条件既可满足中央机关的需要又可供养后方。

  1948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来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与中央工作委员会会合。

  当时,中国革命正处于重大的转折时刻,中国革命已胜利在望。在西柏坡,毛泽东、党中央胜利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彻底打败了蒋家王朝。革命胜利在即,进入北平前夕,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同志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著名论断,并把进京执政比喻为“赶考”。“两个务必”和“赶考”精神成为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迎接毛主席、党中央的到来,平山人民沿途设立各类接待站,负责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的食宿供应;组织大批人力、畜力,帮助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分流转送人员和物资;组织群众打扫街道、院落、房屋,腾出最好的房舍,并一一检查和修缮,又迅速抽调人力、物力在西柏坡一带建房1000余间,挖了多处防空洞,在东柏坡还建了一个能容纳数百人的大礼堂,将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30多个单位有组织有秩序地安排在西柏坡及周围20多个村里,确保了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的办公、居住和安全。平山人民还为所属机关5000余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用品。除此外,在西柏坡、夹峪、郭苏、岗南、洪子店、温塘、回舍等地开办了军民百货合作商店;在郭苏修建了卷烟、面粉、挂面、榨油、糕点、酱油、豆腐、酱菜、养猪等副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在郭苏、讲里、张家庄建起了被服厂;在韩庄组建了车马运输队;拓宽了西柏坡至石家庄、阜平、温塘等地的公路;为改善中央机关洗澡条件,还在温塘修建了新式抽水温泉浴池。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平山共参军8690名,供给粮食2043.6万斤,军鞋17.8万双,猪羊肉4.3万斤,边币100168.4万元。

  解放战争时期,平山县不仅保障中央工委、党中央、解放军总部、中央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等机关干部的供应,为党中央在西柏坡成功指挥“三大战役”、“解放石家庄战役”、“出征大西北战役”、“张家口战役”和“解放太原战役”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并向全国各地输出干部900多名,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全国的解放战争。

  三

  平山县深明大义,一次又一次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用行动书写着老区人民对党和国家的真挚情感和无限忠诚,体现着老区人民舍小家为大家,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淳朴善良的优秀品质,也凝结成了平山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西柏坡精神。

  “要在这里修水库,淹的是百姓的好日子,淹的是国家的粮食窝……”这是评剧电影《西柏坡》的一个场景,也是当时修建岗南水库时的真实写照。面对着有“河北小江南”美誉的西柏坡即将沉入水底的残酷现实,面对着处处留着领袖身影的中央大院的不复存在,西柏坡人思绪翻滚,承受着千钧重压。然而,当秦县长把情况说明后,老区的父老乡亲们很快认识到,毛主席心里不光装着西柏坡,还装着全中国。党中央决定在西柏坡修建水库,为的是锁住千里泛滥的滹沱河,保京津、保铁路、保华北的安全,更好地造福天下苍生。因此,当国家利益与局部利益发生冲突时,西柏坡老区人民毅然决然地又一次选择了牺牲,无怨无悔地再一次选择了奉献。

  史书记载:“自古滹沱百害唯富平山。”多少年来,滹沱河造福了平山,但猛涨的洪水,也给下游人民造成了极大伤害。为治理滹沱,历朝历代的下游人民费尽心血,但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专门研究治理滹沱的方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确定在这里修建水库。

  1958年3月10日,岗南水库正式破土动工。两个月之后,省地领导又决定用修建岗南水库的款项增修黄壁庄水库,计划两座水库均于翌年7月15日拦洪蓄水,两库移民必须在5月底前全部搬迁。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在一个山区县一年修建两座大型水库还是空前的,平山人民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而水库移民无怨无悔地将村庄、沃土毫无代价地献给国家,在今天同样让人难以想象。1959年7月15日,岗黄水库如期拦洪蓄水,两库区的131个村庄,除3个村分别迁往获鹿、栾城外,其余128个村全部在平山境内安置,其中93个村在本村区域内向后山高岗迁建,35个村搬迁到其它村庄安家落户。根据移民生产生活需要和水库建设需要,1965年,平山32个移民村重迁,1968年又产生了24个新移民迁建村。10万移民占全省移民总人口的近1/5,水库淹没耕地13万亩,占当时全县总耕地的28%。

  西柏坡一带的村民依岸就坡挖沟搭棚、架庵掏窑,后靠到了荒凉的野坡秃岭上。夹峪村东有座老鼠岭,赵丙南等20多人挖出了4个窑洞挤住在里边;刘梦风一家6口人住在村北一处旧山洞里,算是上好的住处;赵二竹一家3口住在村北一座塌陷的旧坟坑里;东柏坡王锁庆两口子住在村边一个不足4平米的破旧茅厕里,住了9个月,还过了一个新年。库区移民从富足返回贫困,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新的创业历程。

  然而,面对困难和挑战,平山人民毫无怨言,无私奉献。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作为“两个务必”的发源地、“进京赶考”的出发地,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改革开放的今天,平山老区人民继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勇于奉献,无怨无悔。

  1996年8月,一场特大洪灾袭击华北许多县市。为保京津、油田、铁路和下游群众的安危,岗、黄水库超限蓄水,平山人民再次义无反顾地牺牲了当地利益:让洪水淹没自己家园、10万亩耕地被冲毁、深山区基础设施几乎被一扫而光,52个鲜活的生命被洪水和泥石流卷走,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3亿元,10万群众返贫。

  1998年10月,石家庄市政府决定从岗南水库引水入市,以缓解省会饮水危机,并出台了《岗南、黄壁庄水库水资源污染防治条例》。饮用水达防标准,对库区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库区移民赖以脱贫致富的水产养殖、水上旅游等主导产业将被取缔,甚至保护区内对水库水质有影响的工矿企业,也不得不停业、转产或改造,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实在难以计算。在利益冲突面前,平山人民再次表现出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

  2008年,岗南水库被列为首都北京备用水源地,又一次限制了平山的发展。库区产业调整事实上是一次局部利益服从大局利益的奉献与牺牲。平山化肥厂是全县最大的化工企业,又是该县的利税大户,治污工作一直常抓不懈。《条例》实施后,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在效益滑坡、生产资金短缺的严峻形势下,又挤出资金520万元,对本厂污染源进行大规模治理。为保护岗、黄水库,平山县对选址在两库二级保护区的新上工业企业一个也没有审批,同时,全县还关闭了间接向两库排污的小冶炼、小化工、小电镀企业。

  2013年,为确保京津冀消除雾霾,重现碧水蓝天,平山县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向自己的“吃饭产业开刀”,再次做出重大牺牲和贡献,将县内水泥产能达1178万吨、熟料产能136万吨的19个水泥企业全部拆除,消减和压缩煤炭市场。中国企业500强敬业集团、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西柏坡电厂作为重点,迅速做出调整,大规模压缩产能。水泥企业作为平山县传统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为该县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已忍痛整体退出历史舞台。

  尽管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奋斗,平山县依然没有摆脱贫困的帽子,依然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但是,在各种利益相互冲突面前,平山人仍然像当年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那样义无反顾,依然像当年支持国家修水库那样无怨无悔。如果说,战争年代,西柏坡以其巨大的牺牲为建立新中国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功绩,那么,在和平时期,西柏坡又以其巨大的奉献为新中国的建设铸就了不朽的丰碑。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平山县西柏坡与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座谈,深刻阐述了“两个务必”的内涵,强调指出“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并谆谆叮嘱平山干部群众“要带头坚持‘两个务必’,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履行职责的各个环节,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平山人民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认真落实“三严三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作为强大思想武器,以平山这块红色沃土为“考场”,以绿色崛起为“考题”,以49万老区人民为“考官”,以党员干部为“考生”,努力在“推动老区跨越赶超、绿色崛起”这场“考试”中考出好成绩。

  特别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平山县按照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坚持把弘扬西柏坡精神作为一条红线,坚决反对“四风”,全县党员干部形成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好作风。目前,平山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干部队伍心齐劲足、广大群众信心十足。西柏坡精神,永远成为平山县广大干部群众奋发图强、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俯瞰平山大地,山水隽秀、红壤承天。平山的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河流,都有着光荣的记忆。巍巍太行,滔滔滹沱,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平山人民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怀。平山人民所拥有的骄傲和光荣,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在!

  (李尚  刘海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