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国师” 戴季陶的反共人生

12.02.2014  06:31

  戴季陶,名传贤,字季陶。原籍浙江吴兴人,生于四川广汉。早年留学日本,参加过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参加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五四期间,思想激进,宣传过马克思主义。但不久又变为坚决反共者。曾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考试院院长等职。他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国民党右派的“理论家”,也是蒋介石的文胆和幕后参谋。蒋介石的治国策略有许多都是来自戴季陶那一套反共理论,因而戴有蒋介石的“国师”之称。

  追随孙中山,但反对联合共产党

  戴季陶早年留学日本,并在日本与蒋介石相识。他毕业后回到上海担任《天铎报》主笔,他才华横溢,笔扫千军,是当时著名的思想界冲锋人物,许多青年人都喜欢读他的文章。不过,那时戴季陶不叫戴季陶,而是叫戴天仇,意思是他与满清王朝不共戴天。由于他在《天铎报》上经常发表反对清朝的言论,所以清政府指名要抓他。为躲避通缉,他先逃往日本,后转赴南洋槟榔屿,任《光华报》编辑,仍宣传革命,并加入同盟会。

  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戴季陶回国。参加了陈其美、钮永建等人组织的上海起义,在这次起义中,戴季陶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接着,他参与创办《民权报》。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归国到达上海,他以新闻记者身份受到孙中山的接见,孙中山见他年轻富有才华,就携带他同往南京参加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

  南北议和后,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务,任全国铁路督办,戴季陶被孙中山任命为秘书。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案发生,孙中山发动讨袁战争;讨袁战争失败后,戴随孙中山流亡日本。

  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设立“护法”军政府,戴季陶被任命为法制委员会委员长,不久又兼任大元帅府秘书长。1918年4月,林森署理军政府外交部长时,戴季陶代理外交次长。随后,军政府进行改组,孙中山受排挤,他先随孙回上海。后全家迁回浙江原籍吴兴(即湖州)。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又回到上海。

  1919年6月,戴季陶创办《星期评论》,作为《民国日报》的副刊。宗旨是介绍世界的大势和思潮,唤起青年。在《星期评论》上他用不少篇幅报道世界工人运动和分析中国工人阶级的斗争。

  当时,戴季陶还研读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他把考茨基的《马克思资本论解说》日译本转译成中文,从1919年11月起在《建设》杂志上陆续刊登。他的文章也试图用某些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词句,解释中国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他写了《从经济上观察中国的乱源》、《俄国的近况与联合国的对俄政策》等文章,介绍了马克思经济学说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对当时进步思想界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