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宋美龄的官邸生活:每条鱼都有名字

15.09.2015  22:09

  编者按:从1949年以62岁的年纪,黯然落脚台湾,蒋介石长达26年的时间,长留孤岛,没有再离开这36000平方公里土地一步。蒋介石的这段人生岁月,对大多数人来说依然充满神秘,不妨看一看蒋宋二人在士林官邸的普通生活。

  喜照相不喜照镜子

  士林官邸除了在政治、历史上的意义与价值外,也是最能呈现蒋介石、宋美龄生活风貌、人文气息的地方,毕竟蒋家、尤其蒋宋二人,在此生活了数十年的时间,较其他行馆更有家的归属感。

  二层楼正房造型颇普通,分前后栋,前栋为日据时期即存的日式斜顶建筑,后栋则是平顶钢筋混凝土结构。官邸正房大门朝北略偏东,门口有回车道及花圃,客厅、卧室使用的家具材质均是红木,都是由军中木工自制;部分家具还是由大陆运来的老古董。

  正房一楼通常用来公家交谊使用,入门就是一幅生气蓬勃的巨龙木雕屏风,是宋美龄从上海带来的嫁妆,孔家致赠的礼物;屋内左右两侧分别是武官办公室及起居室,过穿堂到小客厅,墙上挂着王太夫人油画像,有两张蒋宋固定入座的沙发;由于宋美龄爱看电影,因此官邸拿到新片或戏曲后,晚间常在小客厅放映,武官与侍卫都可在小客厅后方一同欣赏,英语片还会有武官翻译。

  据说,宋美龄平常不爱听京戏,但在收音机听到有京戏,还会把收音机拿给老蒋听。有次蒋介石在官邸看了香港拍的京戏“武家坡”电影,看完后还问宋美龄, “比你喜欢的交响乐好听吧”?不过1967年后,蒋介石为保养眼睛,不经常看电影;宋美龄则可为电影废寝忘食,并特别偏好没有字幕的英文电影。

  行经小客厅、餐厅之后,穿过落地玻璃窗就是大会客厅,厅中挂着一幅及人高、蒋介石在1950年5月20日就任总统时与宋美龄的合影,两人通常坐在照片前接待来访贵宾。如果是外宾,会有英文翻译随行,但英文颇佳的宋美龄会在场压阵,确保翻译如实传达蒋介石意思;有时更直接由宋美龄亲自翻译。

  蒋介石因嗜读唐诗,因此桌上总有本读烂了的唐诗选集,日后也被放到他的棺木中。此外,蒋介石公余之暇也爱读古书,时常散步时一路顺口哼诵四书,记不得了,就马上问随行的秦孝仪,“后一句是什么”?

  但据说蒋介石有怪癖,喜欢照相却不爱照镜子,所以卧房与盥洗室的镜子都会拿白布遮住。至于宋美龄房间还有小书房及画室,墙上挂着宋美龄的水墨画作,床头还依序摆着她从小到大求学阶段的毕业证书。不少摆设都是宋美龄的嫁妆,也维护得很好。

  官邸二楼主卧室外阳台上,至今仍摆着两张摇椅,缎面椅套久经使用已磨得绽开了线。士林官邸主任钱义芳也曾表示,蒋宋两人最喜欢坐在阳台上观看景致,直到赴美之前,宋美龄每天起床后还习惯在阳台唱诗歌、静坐、运动,顺便看看她栽植的一草一木。

  每条鱼都有名字

  官邸内务与账务均由宋美龄负责,宋美龄出国时,蒋介石会亲自看账。不过关于庶务人员晋用或奖励,向来由宋美龄全权负责,蒋介石不会干预,一般说来,宋美龄给人的印象是非常尊贵,但不会有架子。大约50年代晚期,孔二小姐住进官邸招待所,透过对宋美龄的影响力,形同官邸总管,也对美国外交有兴趣,不过蒋介石从不和孔二小姐讲公事,也不让她有插手机会。

  一般而言,蒋介石生活相当规律,早、中、晚,均会静坐各三十分钟。每天早晨六时起床,通常一起床会先用些温开水,之后唱诗歌、做运动,祷告、静坐,约七点多开始写日记、看书报,然后到四周散步。

  宋美龄起得晚,蒋宋早餐各吃各的,蒋介石吃得简单,多是油豆腐细粉、小笼包、馄饨、虾仁土司等点心,加上木瓜等水果,不过蒋介石不喝茶也不喝咖啡,爱喝温开水。早餐时会翻阅由秘书用红笔圈出的报纸消息。外界曾传闻蒋介石的报纸是特别印的,不但是大字版,且报喜不报忧,不过侍卫强调蒋介石看的报纸与一般无异,直到年纪大了,眼力差,才由秘书读报。

  早餐后,蒋介石车队就由官邸出发,固定11到15分钟内抵达总统府。晚睡的宋美龄大概早上11点起床,在床上吃早餐,总是自己化妆;接着会看些书报,不过宋美龄虽然看中文报纸,读的却多是外文书籍。

  蒋介石中午约一点左右会回官邸用餐,宋美龄会在旁作陪。饭后蒋介石会到花园散步,并踱步到鱼池边喂鱼,似乎蒋介石替每条鱼都命了名。接着他会睡午觉或静坐,宋美龄则会找黄君璧和郑曼青等国画老师到官邸楼下客厅习画,草稿一律全部销毁。

  晚餐是蒋家一家人的吃饭时间,餐后除了散步,蒋介石有时会与宋美龄搭车外出,约一小时返回官邸。蒋介石除批阅些公文,准时九时就寝,即使看电影到一半也不例外;但医官熊丸曾回忆,老蒋睡眠状况始终不太好,甚至要靠药物入眠。

  夜猫子的宋美龄晚餐后会找人下棋、打桥牌,孔二小姐也会不时找宋美龄聊天,宋美龄每天约凌晨一时就寝,通常都是陈诚夫人与孔二小姐等与宋美龄最亲近的人,最晚离开士林官邸。

  服饰方面,蒋介石变化并不多,由秘书室前一天准备,公开场合常穿的就是一袭旧大氅,不喜欢穿新鞋,绝少穿西装;主持国民党会议会穿中山装,阅兵时穿挂阶军服,出席国民大会等重要场合则穿长袍马褂。宋美龄喜欢穿旗袍众所皆知,且有专人裁缝,数目虽繁多但款式变化不大;碰到要好的外宾,如美国前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雷福德夫人抵台,宋美龄还会特地制作旗袍致送客人,颇受好评。

  老蒋三餐多在官邸用餐,但即使蒋介石外出视察、演习,遇上聚餐或开会场合,虽然食物分量样式与其他人一样,却都是贴身厨师另作一份,以符合安全与他的口味。下午蒋宋两人有时也会外出兜风、散步,并用些午茶、点心;老蒋除了温开水,有时也好不冰藏的可口可乐。

  宴请重要宾客或家宴时,均由蒋介石亲自排座次,宋美龄负责安排菜单;用餐时,老蒋和宋美龄隔桌对坐,宾客依职位高低一男一女间隔入座,宋美龄右手边是大位;采中餐西吃,菜单多为一汤、一海鲜(鱼或虾)、一肉和二素,有外宾则加甜点;在刀叉外同时要摆筷子。由于蒋介石不喜欢单数或13,所以用餐人数如果不对,常拉医官或侍卫长抵数,他尤其对用餐礼仪格外计较,甚至还把内务人员送到大饭店见习,学习餐饮工作礼仪。

  因为老蒋喜吃中餐,宋美龄喜吃西餐,搭配不同口味,后来官邸也形成午餐西式,晚餐中式的惯例。官邸正房外不远处有一菜圃,特别种有各式新鲜、无污染蔬菜。不过老蒋从不进厨房,宋美龄在蒋孝武、蒋孝勇还小时,偶尔会带孙子到厨房做巧克力,此外,也不踏进厨房。

  官邸平常开饭,没有客人时,多是四菜一汤,用方桌吃,四色菜放在桌上,非常简单。如果宾客过多,才会延请圆山饭店负责外烩。日后蒋孝武、蒋孝勇长大,在他们安排下,还会请台北的餐厅到官邸外烩,不过还是要经过严密的安全检查才能让菜肴上桌。

  外出散步狼犬随行戒护

  除占地约五公顷的官邸及侍从住所外,为紧急应变需要,周边福山山系约20公顷土地也是官邸警卫范围,不但有要塞化多重戒备,并有四层通电铁丝网保卫,还有岗哨、营房、直升机停机坪等设施。

  就安全而言,官邸防卫可分三层,内卫区以园艺试验所为主要范围,包括凯歌堂、中式庭园、招待所、警卫人员宿舍等处,分十余个步哨,由侍卫队轮值;中卫区包括官邸周边外围区域,由宪兵、特种部队、卫戍部队轮值;侍卫区则以环绕官邸建筑为中心,由贴身侍卫官轮值。

  为了安全,蒋宋外出散步也会有多只狼犬随行戒护。同时,蒋宋两人也有养狗的习惯,据牧师周联华回忆,官邸养了两条狗,一条是宋美龄养的狼狗,另只台湾土狗叫小白,属于蒋介石,蒋介石吃饭到一半,侍从会把狗食拿过来,蒋介石总会亲手拌和一下,有时候还挟些桌上的菜给小白吃。

  护守官邸的侍卫体系由占中将缺的侍卫长担任指挥官,其下并分内卫组与外卫组;多数系由大陆跟老蒋来台,以溪口、浙江人居多,以适合有浓厚乡音的蒋介石吩咐,年轻一代以金门人为多,从1966年开始,由蒋经国拍板,由位于金门的陆军第三士校甄选进用了108人,以取代日渐凋零的江浙籍老卫士,一直到 1998年为止,共有2000名左右的金门子弟到士林官邸与七海寓所服务。

  早年,老蒋警卫队有百余人,分四个区队与一个内卫区队,编制在总统府侍卫室,侍卫值勤在半掩体的碉堡内驻守,平时则使用省府所建七栋房舍,不能外出理发、不能交女朋友或海外通信,不过住在附近的侍卫眷属则可以到官邸医护站看病。同时一些提供蒋宋观赏过的电影拷贝,在公开放映前,还会在官邸网球场播映,让没看过的侍卫或眷属也能到场观看,大约每两周放一次,算是官邸的福利。

  蒋介石晚餐后有出去转转的习惯,看到周边道路路况或环境太差,还会透过随车侍卫长传递给地方官员要求改善,因此拜官邸所赐,周边社区环境不错,多年来陆续兴建儿童育乐中心、活动中心、公共浴室、幼儿园、公园、水沟等设施,甚至成立过升高中补习班等。

  不过,宋美龄和蒋介石平常出门都不带钱,侍卫因为怕他们临时要钱用,平常值班人员身上都带着1000元公款,并轮流交接。尤其宋美龄喜欢到处逛,常和侍卫一起出门,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身上没钱,只好向侍卫借钱,事后再还给侍卫。

  老蒋不喜欢侍卫招摇,除必须绝对忠贞,一切保密外,平常伙食也和一般部队一样三菜一汤,陪老蒋出巡时也不得接受各地招待,由于发生过集体食物中毒,侍卫餐饮都是由官邸自聘厨工负责。倒是有次宋美龄担心年轻侍卫营养不足,下令每个侍卫早餐都要喝一杯牛奶,没想到牛奶味道太重,让没喝过牛奶的侍卫们难以招架,连忙跟宋美龄报告才免除了每天喝牛奶的麻烦。

  据老蒋的侍卫说,大陆时曾规定侍卫不能超过四十五岁;但撤退来台后,听得懂老蒋乡音的人越来越少,才放宽规定,几乎成了终身职业,不过训练相当严格,必须有拳术和射击的专长,在台湾,拳术由名师刘云樵传授八极拳,射击方面则是天天要打靶。同时电铃响一声是蒋介石外出、两声是宋美龄外出、三声是蒋宋外出。(师永刚 方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