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身边哪个部门因权倾朝野被称为“人间判官”?

11.05.2015  20:36

  核心提示:侍三处由陈果夫负责。侍三处人员曾自夸他们是“司笔录的人间判官”,“常常要用几百个字,去为一个人的政治前途算命”。

  本文摘自:《文摘报》2015年04月04日05版,作者:贺江枫,原题为:《权倾朝野的蒋介石侍从室

  “侍从室工作,是一件多荣誉的事。我当努力尽忠职守,以报答委员长。”1938年6月1日,蒋介石的高级幕僚唐纵正式调往侍从室工作,他在日记中特意写到当时的感受。

  侍从室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神秘机构?以至于唐纵内心如此欣喜。

  因“剿共”组建

  侍从室的建立与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作战有关。

  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战结束后,蒋介石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集中精力对红军展开围剿。当时,除了蒋的几个亲信侍从人员如秘书、副官外,还需要临时抽调一两个参谋人员,随他到各地指挥。后来,蒋介石将经常随其出行的参谋人员和侍从秘书、副官以及侍卫人员等组成为侍从室。这是蒋介石侍从室的初期阶段。

  1936年1月,蒋介石将侍从室进行改组,成立第一和第二两个处。待至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1月军事委员会改组,确定侍从室是委员长直辖的一个单位,又增加了侍三处。

  1945年11月,蒋介石将侍从室撤销,原业务分别并入国民政府(1948年行宪后改称总统府)参军、文官两处。侍一处基本上编为参军处军务局,侍二处基本上编为文官处政务局。军务局和政务局的业务,代替了原侍从室的全部工作。侍从室名义上虽已不复存在,但其实体仍延续至国民党政权彻底崩溃。

  “总裁”的军机处

  侍从室由侍一处、侍二处、侍三处、侍卫长等下属机构组成,规模虽然不大,但地位却凌驾于国民党政府各部门之上,各处之间则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侍从室第一处下辖三个组。第一组主管总务,同时还要兼顾蒋介石在驻留和外出活动的一切生活上的供应和安排,对蒋直接负责。侍二组主管军事参谋,属侍从室组织的核心。凡是参谋总长所不能决定或不敢决定的文件,都经过侍二组,由参谋人员研究审核,签注意见送给蒋裁定。第三组主要负责保卫蒋的安全。它在编制上虽属侍一处建制,但是受侍卫长直接领导和指挥。

  侍从室第二处下辖第四、第五、第六共三个组。第四组主管政治、经济和国民党党务。第五组原来是蒋介石专为储备一批行政人员而设,人员一律按上校军衔待遇,备蒋介石随时召见咨询。后来业务逐渐改为外交行政,同外交部发生了直接联系。第六组主管情报业务,包括日本的情报,也包括中共的情报,在内部是一个保密单位。

  侍从室第三处下辖第七、第八、第九共三个组。主要业务是整理人事资料;通过中央训练团等组织联络、甄选各方面为国民政府忠实服务的人才;加强人事管理和控制。

  非嫡系当不上主任

  侍从室各处主任彼此互不统属,直接对蒋负责。蒋介石常以“甚忙,不愿多批公事”为由,将部分决断权让予侍从室各处主任,侍从室主任权力之大,用“权倾朝野”一词也不为过。故而,蒋介石对于侍从室各处主任的人选极为重视,非其嫡系绝难任此要职。

  从1936年侍从室改组至1945年侍从室撤销,侍从室侍一处主任先后顺序为:钱大钧、林蔚、张治中、贺耀祖、林蔚、钱大钧、商震,该处人事变化最为频繁。

  侍二处主任一直由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担任。蒋介石向外发布的讲稿、文告、著作等,多数均系陈布雷拟就。

  侍三处由陈果夫负责。侍三处人员曾自夸他们是“司笔录的人间判官”,“常常要用几百个字,去为一个人的政治前途算命”。

  外界对侍三处有陈果夫势力范围的说法。逐一审视侍三处人员的人事背景,发现陈果夫旧属占了绝大多数。侍三处负责全国的人事幕僚工作,陈果夫本身又被视为党内CC系(指以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为首的在国民党内的一股势力)的领袖,此等人事安排确属失算之至。

  (《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第7期贺江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