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茜湄:湄边望月

30.09.2015  09:30

前几天在网上浏览漫画家丰子恺的漫画时。一副《关山月》触动了我的心菲。此画创作于1933年日本人占领山海关时:哭泣的圆月,飘扬的日本国旗插在天下第一关的城楼,让每个看此漫画的中国人曾心中泣血。直至今日,看见这副漫画,我心中亦有恨难消、尽落泪的感觉。那个夜晚,心绪难平的我走到自己的院落中,“院落溶溶月,池塘淡淡风。”,桂花飘香、竹影轻摇、秋虫轻呤,此情此景皆美好。内心对天上的月亮却是充满复杂情感。是啊,这摸不着看不透的不老之月高高挂在空中,自盘古开天辟地后就开始关注着每一个泥捏的人。人世间的一切美好善恶,他都收在了看似冰冷的心里,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切发生,而不能改变什么……

 

对我而言,三十岁之前,只知道中秋节是全家赏月团圆之日,带着孩子回父母家吃一顿丰富的晚餐觉得很幸福,周围的同事邻居都是这样过,觉得一切理所应当。三十岁之后的中秋节,赏月之后,更喜欢对着平静的月亮回味生活点滴,开始感谢生活,热切祝福国家永远安定,甚至担心遥远的国度和不相识的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处于平静生活圈的我们真是一种幸福,可以和家人笑着赏月,月亦笑着看我们,但另外的战争之地,贫困之家,人们会抬头看月吗?月亮会哭泣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的难民会有心赏月吗?有首唐诗写道“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看多了那些困苦中的国家人们四处挣扎生存的新闻,就越来越感受到此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也越发珍惜这样的生活,生活在安静美好的时代真是一种幸福。“赏月”这平凡的幸福对世界各地的一些人来说还是奢望,或存在于从前的美好记忆中。张爱玲说:“老人家回忆中总觉得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又大又白又圆。而现在所看见的月亮总不免有些凄凉沧桑”。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常合手在心里对着月默念,感谢安宁平静的一天又这样过去了,我还有什么好要求的呢?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从我身边沉下去,但月光永远美丽如昔!

 

从小我就喜欢守着窗子,望着窗外的月,我常把自己想像成水岸边一颗青青的水草,每天的每天,湄边望月,吸收月之精华,也接受月之忧愁。月亮看得见渺小的我吗?我眼前的月,是李白、张九龄、张若虚赏过的月吗?    是照耀过那些从古至今、为国为民捐躯的将士们伟岸身躯的月吗?在万年不变的月光眼里,人生是否太短暂?生命是否太脆落?“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也许那些先人的魂魄就会在月光照不见的某处凝望着我们!古人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虽然先人已逝,但他们爱国及不屈的故事却化为了月光下孩子们的床头读物,睡梦中他们走进孩子们的梦乡,指引和激励着一代代人甘为国为家抛头颅、洒热血。

 

年复一年,这美丽的月从日月潭升起,在大漠中悬挂,在大海上飘下,在江南塞北奔走。乡思,离愁,旅寂,月有多少的阴晴圆缺,人就有多少的悲欢离合!真是说不完的月,看不够的月光,道不尽的月下故事!抹不完的月下愁绪!古人今人一样的月,不一样的愁!都若流水,我也终化为流水中的一滴。对一个生活在平静生活里的现代人来说,月下和所爱的人一起牵手散步,与相知的人一起围拢谈心,或干脆一个人想想自己的心事亦不失为一件幸福事。湄边望月,年年岁岁,夜暮下,万里星空,总有随风起舞的青草对着明月呤唱美好的歌谣,明月依旧夜静寂!所以,我更喜欢丰子恺创造的另一副漫画《月如钩》,弯月下、窗台边、一桌两椅一茶壶,四只杯,道不尽的人间祥和安谧,好一个人散尽,月如钩,天如水,怎么不让人热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