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雨婷:缺乏尊重的求职态度要不得

12.06.2015  10:46

  今日,在广西举办的“百企入校”招聘活动中,许多用人单位反映近几年的毕业生在求职时存在一些通病,包括“面试不来直接关机;不敢约早上面试,因为很多都会迟到;想离职直接消失……”等细节之处,这能折射出求职者的工作态度,被认为是缺乏尊重的表现。(6月11日《南国早报》)

  或许有的人会认为这是小题大做:毕业生求职最重要的是学历与能力,何必在意回复、反馈信息这种“细节”?但笔者却不敢苟同。细节之处方可见真知,恰恰是在此类被毕业生忽略的“小事”上,其缺乏对企业、对他人的尊重意识这一毛病暴露无遗,甚至可进而一瞥其为人处世的品质。因此,对于毕业生来说,在求职过程中,对此类不尊重企业的细节行为也万万不可大意。

  毕业生的这一通病,正反映了我国“尊重教育”,特别是在细节处尊重他人这一方面的缺失。长期以来,应试教育让小学、中学只见分数而忽略了对青少年的品德教育,但这段成长时光本应是青少年学习“如何做人”的最佳时期。到了大学阶段,一个人的三观、品德等素质已基本形成,很难再有所改变。加之近年来的大学教育越来越倾向于以“找工作寻出路”为主要目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似乎已成为只存在于历史书中的古训,因而在大学阶段,品德教育更是无从谈起。于是乎,许多学生只懂得“尊重他人”的口号,却不懂的真正从细节上、从实处中尊重他人。有多少人能认真记忆初次交谈的陌生人的名字?有多少人能在递剪刀时把尖的一端朝向自己?有多少人能在室友睡下后特意轻声细语甚至蹑手蹑脚只为了不影响其休息?这些尊重他人的细节,无形中都彰显着一个人的品德。

  企业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企业也是由身为员工的一个个人组成,同样也需要尊重。当尊重意识的缺失投射到求职中,就表现为报道中所说“不回信息、离职不提前告知”等“通病”了。一旦出现这些毛病,就容易给用人单位留下不良的印象,令他们认为求职者对企业不够重视、并非认真严肃对待、缺乏职业道德等,从而降低录用几率。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可能不在意,但在社会规则中历练已久的企业人士就能见微知著,看出求职者的某些品质。

  有许多可以决定成败的东西,一种是细节,一种是态度。作为毕业生求职者,在细节处尊重用人单位,体现出诚恳的态度,能为自己加分不少。所以,毕业生求职,在向企业显示学历与能力的同时,也要在细节处着力,让企业感受到诚意,看到求职者的优秀品质。这不仅对自己有好处,也是为减轻毕业生群体的“通病”所做的贡献。面试不去了,发一条短信通知对方,这是最起码的尊重。或许用人单位会觉得遗憾,但至少不会对整个毕业生群体留下不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