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斌:网络也应有禁区

24.04.2015  13:28

  《经济参考报》报道,社保系统已经成为个人信息泄露隐患的“重灾区”。来自“补天”漏洞响应平台的数据显示,目前围绕社保系统、户籍查询系统、疾控中心、医院等领域,大量曝出高危漏洞的省市已经超过30个,仅社保类信息安全漏洞的统计,就达到5279.4万条,涉及人员数千万,其中包括个人身份证、社保参保信息、财务、薪酬、房屋等敏感信息。(中国网4月23日)

  网络因其丰富的知识存储量而广受欢迎,初级的使用者用于浏览新闻、联系朋友、网上消费、休闲娱乐,高级的使用者用于学习创作或生意往来。互联网的力量是巨大的,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危害同样巨大。网络谣言、用户数据泄露等事件都挑战着公众的神经,造成网络失信和公众财产损失等恶劣影响。

  面对不断发生的“隐私信息裸奔”事件,如何保障网络用户信息安全,设立违法犯罪者不敢触碰的禁区尤为重要。

  完善法规,有法可依,形成法律保护的“禁区”。我国制定的互联网相关法律有电子签名法、全国人大常委会两个关于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分别是在2000年和2004年通过的,对当前网络的规范存在一定的不足,对网络的管控作用有限,尽快制定《网络安全法》迫在眉睫。除用法律惩处违法犯罪分子外,还应加强网络信用体系建设,将失信行为分门别类,对每一类行为实行不同的网络使用限制,变被动惩处为主动限制,形成网络禁区高压线。

  加强打击整治力度,形成威慑的“识别区”。黑客诚然可恨,但黑客不是万能的“背锅将”,不能任何事情都往黑客身上推。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利益驱使比黑客更可怕,只要网络灰色利益链还存在,有罪恶目的的人都极有可能成为“黑客”,只要有交易存在,隐私泄露的事件还会不断出现。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网络监管技术队伍,配合网监部门工作,打击黑客的同时打击非法逐利者,形成“黑名单”,将“黑名单”置于监控下,“伸手”就要被抓。

  技术支撑,形成网络的“神经反馈系统”。打破技术壁垒,培育网络科技企业,充分竞争,不断弥补技术安全漏洞。设置举报平台,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监督举报,也可成立企业化或市场化的监管队伍、志愿服务性质的网络志愿者队伍。一个一个小小的“神经元”组成一个强大而敏锐的“神经反馈系统”,及时识别上报危险信息。

  人社部回应称:从目前的监控情况看,全国社保系统总体运行平稳,未发现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事件。不管最终结果如何,笔者认为,“线上”及时准确的回应必不可少,“线下”设立完善自己的防火墙禁区更是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