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者:曾国藩曾认为李鸿章只适合做幕僚
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中国十九世纪最大的政治家(历史学家蒋廷黻语)”李鸿章(1823~1901),走完了他风云变幻的一生。
在李鸿章辞世一个月后,比李鸿章晚生整50年的大思想家梁启超(1873~1929)即写就一传,名《李鸿章》(又名《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成为学者评价李鸿章传统的最早记录。
时隔113年,近日,最新一部李鸿章传记——《李鸿章:潜龙在渊》,由历史学者叶曙明写出。
实际上,百余年来,评述李鸿章这位晚清最有名也最具争议的大臣,成为众多中外历史学者的兴趣所在;同叫做《李鸿章传》,台湾历史作家高阳写过,英国学者约翰·奥特维·布兰德有著,甚至连因历史系列《推背图中的历史》走红的写史作家雾满拦江也写过,更别提流传于民间的添枝加叶的与李鸿章沾亲带故的稗史野说了。
而这部最新的李鸿章传记之所以受人瞩目,是因为,该书被评论界誉为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精彩的李鸿章传记。
《李鸿章:潜龙在渊》是叶曙明写李鸿章传记的首卷,从清道光三年(1823年)李鸿章出生写起,讲述了他少年时科场得意,任曾国藩幕僚后抱负难伸,及至淮军草创,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军中施以阴狠政治手腕,最后于1869年剿灭捻军,成为清廷封疆大吏,全面、精彩地再现了李鸿章的青年时代。
“有些人与事,得拉开时间的距离来看,才能看得清楚。”近日,叶曙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邮件专访时这样说。
“痞味儿”李鸿章
记者:正如你在书中所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你笔下的李鸿章,与其他传记(如梁启超的《李鸿章》)相较,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叶曙明:过去的李鸿章传记,无论是批判他的,还是替他翻案的,基本上都是政治读物,而不是历史读物。我认为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从现实政治的需要出发,往往会对史实采取按需取舍的做法,或歪曲夸大,或回避隐瞒,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后者则是从史料出发,通过史料呈现一个尽可能接近真实的李鸿章,让历史的结论,从史料中自然形成。在我看到的李鸿章传中,梁启超写的可能是最公允的,不过,因为他与李鸿章是同时代的人,一是史料不足,二是过于简略。有些人与事,得拉开时间的距离来看,才能看得清楚。
记者:在《李鸿章:潜龙在渊》里,你多次用“痞味儿”来形容李鸿章的官场手段。在中国的政治历史上,“痞”是否也是一种更为明智的生存哲学?
叶曙明:“打痞子腔”是李鸿章对自己混官场的戏谑之词,说得好听就是“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封建制度下的古代中国官场一向是朋党比周,互相拆台的,要办成一件事情非常困难,李鸿章从回安徽办团练,到率领淮军到上海的初期,官场上没有什么人看好他,连曾国藩也认为他只适合做幕僚,难以独当一面,派他去上海,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所以他在证明自己能力之前,不敢太过高调,只能打痞子腔,也就是对自己已经认定的事情,无论遇到什么批评建议,一律“虚心听取,坚决不改”,这样来减少阻力,为自己赢得时间与空间。
李鸿章说自己是个“裱糊匠”,从表面上看,他对慈禧唯唯诺诺,好像事事服从,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也甚少反驳,或以痞子腔去应付,梁启超亦批评他缺乏大气魄,非真豪杰,但看看他身后留下的遗产,铁路、轮船、矿山、电报、银行、邮政、工厂、学校,谁的气魄可与他相比?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当年曾目睹李鸿章的成就,也由衷赞叹:“到天津,见机厂、轮船、船坞、铁路、火车、铁桥、电线、炮台等。他如唐山之煤矿,漠河之金矿,无一不规模宏远,至精至当。此在他人,能举其一,功即不细,合肥兼综其长,夫亦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