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大棚里种出好日子

30.10.2019  09:07

    刘伟南 本报记者 曹诚平

        “今年建了4个蘑菇大棚,一年收入5万元没问题。”金秋时节,在萍乡市安源区城郊管委会汪公潭村,唐付启一边在蘑菇大棚里忙碌,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

        今年52岁的唐付启,20多年前从安徽来到萍乡,靠走村串户补锅谋生,后与汪公潭村村民刘清南结婚,在萍乡安家。由于妻子刘清南有二级视听残疾,不能干重活,家庭生活比较困难。2014年,他们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夫妻俩下定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通过多方考察,在帮扶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夫妻俩决定发展大棚蘑菇种植。

        说干就干,唐付启、刘清南夫妻俩向亲戚借了两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他们肯吃苦,爱钻研,忙的时候经常凌晨3时起床,拌料、包装、钻孔,有时候连续48个小时不眠不休。菌种下地后,每天从早到晚都要在闷热的大棚里检查菌种的成活率。

        蘑菇收获后,夫妻俩天还没亮就将蘑菇运到市场去卖,一天下来却卖不出多少。帮扶干部了解情况后,主动帮他们找销路,联系了一些单位食堂作为固定供货单位。随着蘑菇销量增加、价格上涨,夫妻俩的蘑菇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两个大棚,发展到如今的4个大棚,年产量达4000多公斤,年收入达5万余元,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刘清南笑着对记者说:“种蘑菇起早摸黑虽然辛苦,但我们心里很甜。”2017年,唐付启、刘清南一家摘掉了贫困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