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声:电信诈骗,为何多人屡屡“中招”?
武汉警方日前对武汉今年下半年以来发生的电信诈骗案件分析,归纳出最容易上当的三类人群:老人、高知、宅女。(11月3日 新华网)
据武汉市公安局提供数据显示,下半年以来,武汉发生的20万元以上电信诈骗案受害人中,55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最大,占78%;从事科研、教学等工作的高级知识分子占50%;女性占61.4%,无工作或退休长期在家的占64%。易受骗人群可归纳为三大类:老人、高级知识分子和宅女。
为何骗子会高频率得手,是因为骗子抓住了老人、高知、宅女三类人的“软肋”。这三类人群的共同“软肋”是生活、工作圈子相对狭窄、封闭,人际关系单一,与外界接触较少。其实骗子的手段并非深不可测,无外乎是冒充公职人员诈骗、假冒熟人诈骗以及短信中奖、刷卡消费、购车退税等其他类型的诈骗。电信诈骗手段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利用人的贪念进行诈骗,二是利用亲情诈骗,三是打着政法机关的旗号诈骗。
这些高比例的人群屡屡中招,遭受诈骗,难道是这类人群是弱势群体?答案显然不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收到过诈骗短信,绝大部分人不会轻易上当。但是,总有个别人会被骗子“牵着鼻子走”上当受骗。有人因“害怕”而上当,如“电话欠费”诈骗、有人因“误会”而上当,如“冒充亲朋危难急需用钱”诈骗、有人因“贪小便宜”而上当,如“中奖、汇款”诈骗。目前电信诈骗往往是团伙犯罪,从设计“骗术”到伪装来电号码,从冒充国家机关到分账提款,从境外操控到境内实施,此类犯罪已充分体现出集团化、智能化、职业化、高科技、跨区域、跨国境犯罪等特征。短信诈骗案件的嫌疑人又犹如“隐身人”,作案时大多使用无记名不挂失的手机卡,用假身份证或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份证在银行开户,办理通存通兑储蓄卡。因此,对于一些防范能力不强的人来说,的确容易上当。
而这些中招人群中,多数人上当受骗后却又选择保持沉默,不予报案。那是因为诈骗分子抛出的诱饵是超低价格的走私罚没物品,窃听器、监视器等国家违禁物品,赌博用的“六合彩特码”等,大多数受害人自知理亏,不敢报案;二是部分受害人有一定的身份和职务,怕丢名誉和面子;三是有人有底案,怕牵连出来惹麻烦。
由于电信诈骗有扩散迅速、手段翻新快、犯罪分子反侦查能力强、跨国跨境犯罪比较突出等特点,隐蔽性很强,调查取证、破案追捕等难度很大。同时,电信诈骗不同于传统的诈骗犯罪,没有固定的作案时间、地点,嫌疑人与受害人不是面对面接触,受害人无法描述嫌疑人的体貌特征,无疑给侦破工作增加了难度。另外,嫌疑人利用手机、互联网等作为载体,通过使用群发器、设立虚拟网络等手段来实施诈骗,由于机主资料为虚假信息,因此难以追查。
电信诈骗可谓是见缝插针、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众人为免遭厄运,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个心眼儿”,要清除贪小便宜的欲念,接到陌生电话或者短信时,一定要保持冷静,要么置之不理,要么立即和家人联系协商或者核实,不要轻信陌生来电、短信和网络信息。在接收到类似中奖的短信时,要考虑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不会凭空从天上掉下馅儿饼。在核实中最好采取“三问四提示”的办法,提高防范意识。即“三问”是问汇款用途、问与收款人是否相识、问家人是否知晓所进行的大额汇款业务;“四提示”即对不熟悉大额转账汇款业务的客户,中老年提取款、转账业务客户,办理业务时神情紧张客户,边打电话边问账号的客户进行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