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吞象”并购升级 把握机会拒绝跟风

28.03.2014  17:56

  在A股二十余年历史上,上市公司上演的“蛇吞象”戏目并不鲜见。从中创信测到金丰投资再到中信泰富,如今“蛇吞象”的手笔被不断刷新。投资者如何在越来越精彩的资本大戏中扮演好“捕蛇者”的角色,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蛇吞象”不断升级

  2013年9月26日,中创信测公布资产重组方案称,公司拟向北京信威除新疆光大外的股东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北京信威96.53%股权,预估值约268.88亿元,发行价格为8.6元/股。同时,公司拟以不低于7.74元/股的价格向不超过10名符合条件的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40亿元,未超过本次交易总额的25%。

  这也意味着,总资产接近300亿的信威通讯将借中创信测实现上市并登陆A股。而中创信测当时股本为1.386亿股,复牌前市值仅为11.73亿元。中创信测的“蛇吞象”,无论是体量还是融资量都刷新了A股历史。

  不过,中创信测所创造的纪录仅仅保持了半年,就被金丰投资轻松改写。3月18日,在经过长达8个月的停牌后,金丰投资公告宣布,公司拟通过资产置换和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式进行重组,拟注入资产为绿地集团100%股权,预估值达655亿元,再次刷新A股历史。

  当然,如果把港股市场也拉进来,那么金丰投资所刷新的纪录仅能保持不到10天,而这个超越者是中信泰富。3月26日,中信泰富披露的信息显示,公司将以“现金+发行股份”的形式收购中信集团持有的中信股份100%的股权,该宗收购案所涉及的金额将高达约3000亿港元。交易完成之后,大型央企中信集团将有望通过其在香港的上市公司平台中信泰富实现整体上市。这一交易无不被市场人士认为是一次经典的“蛇吞象”案例。

  投资者入戏不易

  “蛇吞象”游戏在二级市场受到多大的欢迎?答案可以从中创信测、金丰投资的连连一字涨停中找到。

  2013年9月27日,中创信测发布重组公告后复牌,公司股票在12个交易日里连续拉出涨停板,股价最终涨了2倍以上。3月18日,金丰投资发布重组公告后复牌,公司股票一口气拉出7个一字涨停,昨日涨停板打开,但收盘仍涨7.75%,10.99元的收盘价较复牌前的价格已翻番。

  那么“蛇吞象”游戏为何受到市场投资者如此热烈的欢迎呢?原因还是在于预期。买股票即买公司的未来,上市公司在通过“蛇吞象”完成数倍于自己的资产交易后,理所当然地扭转了市场对公司的预期。比如金丰投资,公司停牌前发布的2013年半年报显示,受限购、限贷等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公司房地产投资开发业务收入同比下降95.88%,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下降43.72%。而绿地集团2013年全年业务经营收入超过3300亿元,其中房地产业务实现销售额1625亿元,较上年增长53%,排名全国行业第二。正因为如此,金丰投资此次能完成吞并房地产行业“二把手”的壮举,自然将市场投资者针对公司的预期带向乐观。

  但要提醒投资者的是,“蛇吞象”游戏尽管大受欢迎,但入戏时仍需保持一份清醒。因为“”最终能不能吞好“”,才是问题的关键。中创信测去年打开连板后,公司释放出股东产权纠纷的负面信息,股价转身连跌近20%。可见,“蛇吞象”游戏在带来机遇的同时,同样潜藏巨大的风险,追涨的投资者可能一不小心就会“站在高岗上”。

  不愿意追涨的投资者,现在面临的问题或许是,如何提前潜入“蛇吞象”中“”公司(即实施反向收购的上市公司)?归结起来,可以依循两条主线去把握:一是资产证券化明显加速的行业或板块,未来或将带出更多“蛇吞象”的案例,如军工航天行业等;二是国资改革主题也会催生更多的“蛇吞象”案例。本次中信集团以向旗下中信泰富注入资产的方式借壳赴港上市,体现了中央改革央企、国企的决心。未来, 类似中信集团的成熟大企业将更多地实现整体上市,投资者可对保利集团等相关企业保持关注。(来源: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