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蛋糕”有活儿干 ——保就业根本要靠经济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4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开幕式上做主旨演讲时谈到:“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7.5%左右,既然是左右,就表明有一个上下幅度,无论经济增速比7.5%高一点,或低一点,只要能够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不出现较大波动,都属于在合理区间。”总理的一番讲话,准确地厘定了今年GDP走向和就业的关系。
近年来,“史上最难就业季”仿佛成了毕业时节的标配报道用语。比如2012年的“最难就业季”刚刚落下帷幕,“2013年是史上大学生就业最困难的一年,毕业生人数又创新高,达到699万,就业岗位却不增反减”之类的报道就开始见诸报端。
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国际经济形势看,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经济遭遇重创,恢复缓慢,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中国经济自然会受到影响。第二,从国内情况看,经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后,中国正迈向经济转型和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不再唯GDP论英雄。这个转变从长远看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短期内,阵痛不可避免,对就业也会造成一定波动。基于此,一些“唱衰”中国的论调就认为,如果GDP不能保持高速增长,将严重影响中国的就业。第三,高校的扩大招生及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够,待就业劳动力尤其是待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与用工企业的要求不相符合,也加剧了以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用工荒为主要特征的结构性就业矛盾。第四,从就业者自身来说,对薪酬、福利待遇的期望值与劳动需求方提供的条件差异过大,也是造成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就业出现一些困难在所难免,只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就业问题便不会像为了博取眼球的报道所讲的那样“年年就业年年难”。对于政府来说,既要做大经济发展的“蛋糕”,也要“做好蛋糕”,在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淡化经济总量指标,更加关注经济转型与民生民意,给经济发展带来不竭动力。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要坚持技术创新、科技创新,紧跟时代发展,尽可能多地创造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比如针对当下飞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在做好监管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引导其发展壮大,这样不仅能创造大量就业需求,也能够促进产业的创新升级。
2012年GDP破八后,一些学者、官员担心GDP增速下降会导致就业困难。然而,我国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就业的关系已然发生变化。以前需要靠速度保就业,现在由于劳动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域转移等因素,GDP增速保持在7%左右就不会带来太大的就业压力。比如2013年虽然GDP增速7.7%,但是全年新增就业人数却创了历史新高。
对于高校来说,应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不能“闭门造车”,要积极了解市场需求,与市场形成有效对接,在重视知识培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同时,高校要将帮助学生就业落到实处,做好毕业生推广宣传工作,主动积极筹备招聘会,还要让校内的就业辅导机构切实发挥作用,为学生找工作答疑解惑、创造条件。
对个人来说,一方面应加强自身知识储备、技能培养;另一方面,切忌好高骛远,要积极调整心态,转变就业观念,明确职业方向,培养“差异性”技能,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
适度的压力也是前行的动力。我国就业目前虽然面临一些问题,但前景依然光明。只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大蛋糕、做好蛋糕”,“稳增长、促就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国经济网上官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