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抗战文化 提升思政课实效

21.09.2015  17:19

2015年是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轰轰烈烈的纪念活动,不仅有天安门广场的大阅兵,还有抗战文化的回顾展,其中包括了央视播出的大型纪录片《东方主战场》、抗战大型纪念歌舞晚会、原创的抗战动画片展播、抗战电影、抗战书法美术作品回顾展等,除此之外,“红色旅游”也因此风生水起,缅怀先烈,拥抱和平,抗战文化教育是一次精神和心灵的洗礼,更是传承抗战文化的积极行动。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9.3纪念日的渐渐远去,抗战文化纪念活动也随着时间点的过去而慢慢弱化甚至销声匿迹。弘扬抗战文化和精神,固然需要运功式的轰轰烈烈一段时间,但是更需要细水长流的常态机制,灌输抗战文化和精神,唯有通过持续的点点滴滴的学习和滋养,才能够让更多人特别是我们的青年大学生了解抗战文化,喜欢抗战文化,将抗战文化文而化之,变成自己的人文素养,变成积极、健康和向上的人生力量。

抗战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文化的先驱和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凝聚力、战斗力和生命力。抗战文化传播了进步文化,激发了民族精神,弘扬了爱国主义,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吹响了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号角。它是中华儿女用血与火的历史写成的伟大的篇章,成为了中华民族最为宝贵财富和珍贵文化遗产之一,世世代代从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力量。它将启迪当代,警示后世。

作为思政课教师,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必须自觉而积极地利用思政课堂,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深入持续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序引导他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维护和平、珍视今天,开拓未来,让我们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从那段凝重的历史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从那场悲壮的奋斗中获得深刻的警示和启迪,从而更好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将抗战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更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如何将抗战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中?主要可以围绕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其一,将抗战文化资源引入教材,转化为教学内容。作为思政课教师,要以不同的角度、详实的史料、生动的故事、平实的语言、饱满的精神,讲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共赴苦难、奋力抗战、打败侵略者的真实历史,使我们的大学生牢记党的历史、激活红色基因、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抗日战争时期,江西作为全国正面战场的重要作战区域之一,坚持对日作战八年,在整个正面战场以及敌后战场,乃至全国战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不朽篇章。据史料记载,“抗战中江西籍遇难烈士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江西具有丰富的抗战文化资源,要充分发掘利用这些资源,把抗战文化融汇、渗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中。

其二,将抗战文化融入课外实践教学。主要必须在如何实现抗战文化资源与思政课内容的有效衔接上下功夫,在调研的基础上探寻思政课利用抗战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的影响因素,深入探讨学生认同与接受的问题,系统梳理学校所在地可利用的抗战文化资源,重点归纳当地抗战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结合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学的需要和大学生思想的实际,创造性地整合现有资源,开发、挖掘隐形的和潜在的资源,精选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寻找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切入点,切实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有效组织实践教学过程,拓展思路、营造情境,创新依托抗战文化资源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途径和形式,从而调动大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大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真正能够触动心灵,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理想信念的确立等方面起到感染和激励的作用。

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虽已散去,但战争留给人们的记忆仍刻骨铭心;救亡图存的任务虽已完成,但民族复兴的事业仍任重道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在当前复杂的形式下,如何做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伟大的抗战文化,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巨大力量。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去,但抗战文化遗产却不会消失,只会历久弥新。她将特殊时空锻造的民族精神凝固成型,给后人留下真切可感的历史场面和历史精神,成为矗立在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不朽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