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 光明论】数读2016中国经济:企稳回升 行稳致远
编者按: 2017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6年度经济数据。初步核算,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迈上“70万亿”台阶,为744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如何从数据上看懂2016年中国经济的新走向,2017年中国经济又该如何着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员陈新光分析,“十三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逐渐累积,发展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正在增强,下行压力得到逐步缓解。
光明网以下刊发陈新光的独家约稿文章以飨读者。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员陈新光博士
2016年中国经济数据今公布 GDP总量料破70万亿元
2016年中国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看点?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居首位
2017年1月1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估计,中国2016年经济增速为6.7%,印度为6.6%,中国经济增速有可能重回世界第一。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世界银行预测,2016年,全球经济增速为2.4%左右,按2010年美元不变价计算,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2%,仍居首位。
经济增长动力在企稳回升
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企稳回升,表现在五个稳:一是生产稳。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实际增长6.0%,增速与前三季度持平;二是物价稳。CPI同比上涨2.0%,涨幅与前三季度持平,物价保持温和上涨;三是投资稳。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名义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8%),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四是出口趋稳。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0.9%,降幅比上年收窄6.1个百分点,其中进口由负转正,实现了0.6%的增长;五是消费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名义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增速与前三季度持平。
经济增长质效提高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一是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6%,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64.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1.8个百分点;二是需求结构继续改善。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4.6%,而传统的增长动力是投资与出口,分别为42.2%与-6.8%。消费增速明显快于投资增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三是新动能在快速成长。2016年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5%,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4.5个百分点。全国新登记企业553万户,比上年增长24.5%; 四是节能降耗成效突出。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0%。
河南安阳金融助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进
2016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圆满完成。去产能,原煤产量同比下降9.4%,钢铁、煤炭的去产能任务均提前完成;去库存扎实推进。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0.5%,增速同比放缓4.1个百分点。商品房库存水平持续下降,12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上年末减少2314万平方米;去杠杆与降成本取得进展。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1%,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76元,同比减少0.14元;补短板成效显著。短板领域投资加快,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利管理业、农林牧渔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39.9%、20.4%和19.5%。
百姓“获得感”在提升
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同时,百姓的“获得感”也在不断得到提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继续跑赢人均GDP增速。扣除人口总量自然增长因素后的人均GDP实际增速为6.1%,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百姓居住条件和环境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6.6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5.8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2%。有安全饮用水的户比重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有卫生厕所的户比重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出现向好趋势
2017年中国经济该往何处着力?
新的一年,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1月22日第38次集体学习的讲话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使中国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下行的压力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矛盾,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
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加强防范风险隐患和风险预警
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等,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要把风险防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2017年,要防控债务违约风险,防范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大幅波动,防范资本外流和外资企业撤资风险,防止市场间风险“交叉感染”。对地方政府债务、国有企业债务进行杠杆风险红线管理。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在抑制资产泡沫的同时,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问题。
加快启动战略性重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有效引导市场预期,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努力夯实回稳向好的基础。加快发展民间金融机构,支持开展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试点等。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加强金融监管,防止资本外流。
保持总量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预计2017年美联储出现多次加息的概率将会上升。为此,一是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托底的需要。通过稳定扩大有效需求,加大政府投资降成本、补短板力度,提高民间投资发展信心和意愿。要积极培育出口新增长点和新竞争优势,通过稳定传统消费,提升消费热点和亮点,拓展新兴消费,释放消费增长潜力;
二是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在目前M2基数已经相当大的情况下,适当控制市场货币增速,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三是预防去杠杆过程中的流动性冲击。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