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夜宿新圩镇

03.04.2015  14:05

  新华网江西频道4月3日电(记者陈春园、秦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中国农村几千年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如今大不一样了。

  4月1日,记者在位于井冈山脚下的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投宿,亲身感受到城镇化进程和现代生活方式给这个离京九铁路线30公里的乡村小镇带来的变化。

  夜幕初降,圩上暖风习习,村口杨柳依依,田间蛙声不断,集镇1.5公里长的街道宽阔整洁,早已灯火通明。新圩镇党委书记刘洁说:“每天,镇里的路灯要从18点一直开到23点。街头村尾亮堂了,农村的夜晚才有生气!

  当天是逢隔日圩的日子,白天圩镇的喧嚣渐渐褪去,但圩上不少超市、网吧、茶馆依然店门敞开,不时攒动着村民的身影。

  刘洁对记者说:“农村晚上路差灯黑难出门,那是老皇历了。这些年,区里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镇里投钱修好路,装好灯,村村都有休闲广场和健身设施。农村面貌变样后,农民夜生活也丰富起来,在广场聚会,在村口跳舞,在农家书屋看书,在网吧上网,都不愿‘猫’在家里了。

  “一树红花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离圩镇中心百米之外,一曲《珊瑚颂》的歌声引起记者的注意。走近一看,是村民们聚在村口小公园里自娱自乐唱卡拉OK,唱的、听的、老的、小的足有百人之多。

  一曲唱毕,49岁的易家洲村民刘德莹拉着记者的手说:“我平时喜欢唱歌,以前镇里村里灯不亮,路难走,晚上不敢出门,只好买个小话筒在家里拉歌。要不就是看看电视,早早睡觉。这两年村里各种设施修缮好了,只要不下雨,我每天忙完活,晚上都要骑自行车,到村口跟大伙一起唱歌、歇脚、聊家常,到晚上九十点钟才回家。

  刘德莹患有胃癌,做了切除手术,去年一年就化疗了6次,唱唱跳跳有利于身体恢复。“我还跟着电脑上的教程,自学了广场舞呢,经常带着村民们一起跳!”刘德莹一边说,一边踩着音乐的节奏不由自主舞动起来,欢快得像个孩子。

  新圩镇农民剧团团长刘书塘凑上前说:“戏经常演,歌天天唱,这是新圩镇农民的夜生活。每天5点半作田回来,我来不及洗脚就把二胡、电子琴、音箱用三轮车拉到公园,我不来,村民会等的。三轮车和音响设备全是村里致富能人捐给剧团的,免费给村民使用。农村条件好了,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高了,剧团经常自排节目下乡巡回演出,很受欢迎!

  顺着刘书塘的指引,记者徒步十来分钟来到离圩上不太远的璋塘村委会,十多位村民早就聚在村口跳广场舞,欢快的节奏弥漫田野。

  已到古稀之年的村民阮继珍舞歇时说:“新农村建设后,弯弯绕绕的小巷子和泥巴路都变成了水泥路,村口烂泥塘也花了20多万元改建成了小广场,还安放了各种健身器材。前两年,为方便村民跳舞,村干部还在广场上装了灯,买了音响。说真的,以前晚上没啥事,8点钟就睡下了,现在6点半以后开始跳广场舞,回去再看电视剧、带孙子,一直要忙到10点以后才睡,像城里人的生活习惯一样。

  54岁的村民罗秋兰说:“村民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了。前两年搞完农村电网改造后,村里的电足得很,晚上住在农村再也不觉得单调了。

  村民梁昌武跑过来说:“不光咱们村,镇里十几个村委会,村村都有小广场和舞蹈队。”说完,又一头扎进跳舞队伍中。

  走出璋塘村,漫步在路灯映照的乡间小路上,初春的暖风夹杂着泥土的芳香扑面而来,田野里成片的蛙声仿佛在为新农村歌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