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补“短板” 努力实现残疾人同步小康

16.02.2017  21:37

新余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争当“三区两典范”,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残疾人群体是一块不可忽视的“短板”,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我市共有7.4万名残疾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3%,涉及近五分之一的家庭。由于生理、心理的缺陷,导致残疾人小康进程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根据“短板理论”又称“木桶理论”,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所以新余市残联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小康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多措并举补短板、扶真贫、真扶贫,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康复治疗、精神文娱、权益保护和兜底保障提档升级,全心全意为残疾人同步小康服务,支撑我市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一、精准扶持一批,竭力谋求民生发展新福祉。

2015和2016连续二年,新余市残联组织全市各级残疾人工作者对所有持证残疾人的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进行了专项调查和信息数据的动态更新,为残疾人精准扶贫提供了详实的科学数据,通过分析致贫原因,找准症结,精准发力。

(一)精准就业。

一要政策撬动,通过政府公益性岗位安置残疾人就业,把解决残疾人就业与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有机结合,安置残疾人担任基层残联的专职委员、康复协调员、就业指导员和选聘残疾人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积极利用国家对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向市内各类企业印发《关于解决就业困难残疾人岗位的函》,广泛收集适合困难残疾人就业的岗位。

二要培训推动,做好残疾人就业服务保障工作,举办农村残疾人种养业和电器维修等技能培训;顺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形势,抓住电子商务给残疾人带来的新的就业机会,鼓励扶持残疾人在网上开店,让残疾人成为电子商务的受益者和参与者。

三要项目驱动,每年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拿出10%扶持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年新增扶贫基地25处,新增农村残疾人就业260余人;为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残疾人量身定做创业就业方案,发展项目缺少资金的,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办理小额信用贷款,提供相关创业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创业项目“稳步落地”。

(二)精准康复。

一是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据统计,我市智障、脑瘫儿童的出生率为儿童总数的1.75%,听障儿童占0.28%,视障儿童为0.06%,孤独症儿童占0.8%,年新增残疾儿童410余人。康复是弥补残障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需要早治疗、早干预的长期过程,单靠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已无法满足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要采取PPP模式,大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脑瘫、智力、孤独症、听力儿童抢救性康复领域,有效弥补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让残障孩子通过抢救性康复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社会适应和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二是实施社区康复提升工程。2013年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我市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但也存在社区康复站功能单一的不足。为此,要积极拓展康复服务的内容,充分借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备设施和技术资源优势,为辖区残疾人提供了融预防、保健、教育、康复为一体的特色服务;要依托各地建立的社区康复站、日间照料和养老机构,为有需求的精神病患者提供日间照料和看护,组织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开展工疗、娱疗、农疗、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康复活动。

三是实施残疾人辅助器具配发工程。辅助器具是补偿、减轻或抵消残障的重要手段。一是全额性配发,配发的辅助器具属于指定范围内的,免费配发给所需的残疾人使用;二是指定性配发,配发的辅助器具属于接受捐赠或有明确配发对象的,免费配发给所需的残疾人和指定的对象使用;三是补贴性配发,即个性化配发,根据残疾人的特殊需要,该辅助器具不属于规定配发范围内的品种,经审核批准实行补贴性配发。

(三)精准维权。

一是进一步保障残疾人享有无障碍的权利。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完善公共服务和城市功能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元素。优先推进与残疾人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室内无障碍改造,逐步推进已建成的公共建筑物、道路、交通设施的无障碍改造,公共交通工具应当逐步达到无障碍设施的要求,有条件的公共停车场应当为残疾人设置专用停车位。采取措施,为残疾人信息交流无障碍创造条件。

二是进一步保障残疾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义务教育阶段,残疾程度相对较轻的残疾儿童少年进入普通学校就读,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将其纳入学籍管理,力争到2020年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其他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做好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录取残疾考生的政策宣传和沟通协调,确保残疾考生考上理想学府,不因身体残疾而拒收。

三是进一步保障残疾人享有精神文化的权利。让残疾人均等享有公共文化服务是彰显一个和谐文明城市应有的风范,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丰富广大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精心组织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活动,即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每年读一本书、看一次电影、游一次园、参观一次展览、参加一次文化活动,助推残疾人文化奔小康。

二、产业带动一批,着力培育助人自助新动能。

近些年来,得益于市委、市政府扶残助残的政策红利和残疾人自尊自强的拼搏,我市涌现出了一批成功的残疾人企业家和创业能人,如: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蒙山实业公司董事长丁友生,融城集团董事长周雄,省残疾人自强模范、新余市四保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曹四保,盲人按摩连锁经营者谢金平等。积极探索党建+商会和党建+协会的形式,团结和引领我市先富起来的残疾人企业家和创业能人回报社会、积极参与残疾人事业建设。

(一)组建全省首个市级残疾人商会。商会的构建以商会党委为核心,会员以经商的残疾人为主体,通过搭建党建+商会的平台,组织会员现身说法向残疾人传授“创业经”,以及引导会员优先安置残疾人就业、参与扶残济困,在全市残疾人群体中形成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二)组建残疾人种养业扶贫基地协会。依托“协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为扶贫基地与贫困残疾人农户搭建结对联系平台,引导贫困残疾人农户到合作社(基地)务工或入股分红,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以发展产业经济助力扶贫开发。

(三)组建残疾人个体维修协会和盲人按摩协会。以协会成立为契机,整合资金、技术、人才优势,推动“统一标志标识、统一技术规范、统一服务标准”,实现抱团发展,促进会员合作共赢。

三、政策兜底一批,努力构建社会保障新机制。

按照普惠+特惠的残疾人保障原则,对残疾人高看一眼,厚爱一筹,对残疾人的困难总是感同身受,真心实意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

(一)应保尽保,积极加强和民政部门的沟通,对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享受低保后仍有较大困难的,优先给予临时救助。

(二)应助尽助,全面实施残疾人重度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制度,继续率先在全省资助三、四级残疾人参加养老保险,建立残疾人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创造条件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医疗康复项目范围,实现残疾人基本民生兜底保障。

“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全面的小康,没有残疾人安居乐业的社会,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作为全市残疾人的“娘家人”,市残联将全力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为实现残疾人同步小康不掉队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