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城市内涝,何以总是“治不好”

15.04.2014  12:37

  3月底,深圳遭受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这座年轻的城市在30多年的时间里,陆续修建了13700多公里的下水道,却依然在暴雨来袭时严重瘫痪,市内出现200多个内涝区,给市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深圳为何会在这次暴雨袭击后出现大面积灾情?国外城市发展又是怎样建设下水道的呢?怎样才能摆脱“重地上,轻地下”的城市发展思路?(4月14日央视网)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频繁发生,“一夜暴雨,内涝成灾”是当前许多城市面临的忧患。

  暴雨突降,城市内涝,很多城市的相关管理部门都指出,城市排水系统标准过低、设计滞后等等,是阻滞迅速排涝的主因。不过,这样的说辞显然有些似是而非,甚至有卸责之嫌。因为几乎每一次大雨导致城市内涝,都会出现这样的说法,好多年过去了,何以这些城市的排水系统没有一点改观?最应该检讨的,恐怕还是时下的城市建设发展思路,甚至就是城市建设者的良心。

  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城市排水管道设计标准确实落后。这些年来,国内的城市发展标榜的往往是速度,是“一日千里”;是高度,是摩天大厦排第几的竞逐。多个城市出现积水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硬化现象严重,很多城市存在一个很大的误解:硬化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就要告别土地,让土地变成混凝土,追求豪华亮丽,这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至为重要的城市地下系统,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城市大范围硬化后,雨水只能往地势低的地方流,马路成了排水沟,立交桥下、隧道容易积水,形成了城市内涝。很多城市设计者搞地面设计时,完全没有考虑下雨积水的问题。这些城市管理者计较的是任期内的城市面貌变化,是依靠城建拉动地方GDP的政绩变化。于是,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高楼林立、草坪开阔、马路宽广的光鲜和亮丽。至于这个城市是不是真正如官员讲话所说的那样,“夯实基础”了,并不重要。

  城市洪涝灾害防治要统筹考虑城市外洪内涝问题,科学确定防洪排涝标准,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抗灾能力。既要重视城市防洪工程措施,更要重视城市防洪的非工程措施,同时也要建立多层监管体系。一是设计行业需依照规范做事,规范必须严谨且有前瞻性,“有远虑则无近忧”;二是加强市场监管,既要保障投资走向和可持续性,又要确定保险公司的责任;三是制定配套法律和有约束力的城市规划,落实财政投入,设定建设和改善的时间表,如此可以依法依规划行政问责,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