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谯楼 讲述千年的时间故事(图)

20.03.2015  11:17


图为袁州谯楼南观天台上的地动仪。

  日月轮回,时光流逝,最难的是留住时间。在宜春,有一座古老的建筑,在古代专门从事测时、守时、授时工作,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

  这便是袁州谯楼,又名宜春鼓楼,现为袁州地方时间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月,记者登临袁州谯楼,探寻这座地方时间博物馆鲜为人知的千年往事。

  从南唐走来

  袁州谯楼比外国天文台早200年

  春暖花开时,记者慕名来到宜春鼓楼路,只见一座颇具古典韵味的楼台,静静地矗立于鼓楼天文广场上,在一片现代的繁华和喧嚣中,愈发显得古朴而神秘。这座从南唐走来的袁州谯楼,至今有1000余年历史。

  登上袁州谯楼,南北两个观天台上陈列着地动仪、日晷、黄道经纬仪等天文观测仪器,楼内有铜壶滴漏、古钟、大鼓等测时、报时设施。这些都是古人观天象、测时、授时的“神器”,其中智慧深不可测。

  袁州谯楼以砖石筑台,高12.8米,占地780平方米,主台和南北观天台呈 “π” 字形布局,拱道东西两端各阳刻有“鼓楼”“余晖”四个大字。

  袁州地方时间博物馆馆长晏昕告诉记者,袁州谯楼于南唐保大二年(公元944年)由袁州刺史刘仁瞻建造,属袁州府衙的一部分,即袁州城的西门,现在仍被称为“西门遗址”。

  多少年来,在宜春人眼里,袁州谯楼只是一座普通的鼓楼,却没想到它是一座古老的天文台。袁州谯楼天文台遗址的重大发现,缘于30多年前的一次修志。

  1989年,南昌大学退休教授栾杏丽在编写《江西省科技志·天文章》时,发现明正德版《袁州府志》载:“谯楼。府治东。宋嘉定间郡守滕强恕建。筑台,为楼五间。原置铜壶一座,并夜天池、日天池、平壶、万分壶、水海;影表、定南针;添水桶,更筹,漏箭;铁板,鼓角。设阴阳生轮值,候筹报时。”再仔细查阅《江西通志》《宜春县志》等,亦有相似记载。

  栾杏丽在北师大物理系读书时,学过天文,联系所学知识,从《袁州府志》记载的铜壶、夜天池等名称来看,这是一套四级补偿式浮箭漏,属于守时系统部分;铁板、鼓角则属于报时系统。这两个系统是任何一座鼓楼所必备的。

  栾杏丽发现,滕强恕置备的器物中有两件特别重要,那就是影表和定南针,它们构成一套天文测时系统,而且滕强恕还筑了台(一般鼓楼都是圆形或方形建筑,没有台),把它们放在室外的台上就能测时。滕强恕还设阴阳生轮值,候筹报时。

  栾杏丽认为,袁州谯楼上有了天文测时仪,就使它与一般的钟鼓楼有了质的区别。即,一般的钟鼓楼只能从事守时和报时的工作,不能测时。因此,他认为袁州谯楼不是一般的鼓楼,而是一个天文台。

  这个意外发现,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1992年,江西省科委立项,由原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承担并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宜春市博物馆合作,对袁州谯楼进行考证和研究。

  据考证,袁州谯楼南台墙基部分为南宋时期砌筑,存有“皇宋淳佑十一年”铭文砖;台墙为明清两代维修砌筑,存有“明洪武十年”和清“道光十六年”“同治二年”铭文砖;石构券拱为明代砌筑。谯楼栋梁上题有“大清光绪十四年”款,可见现存建筑历经宋、明、清。

  1994年,省科委邀请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馆、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及本省的8位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对袁州谯楼进行了深入考察和论证,最终确认:“创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的袁州谯楼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遗址。

  此前,我国古天文学界一直认定,国内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遗址是河南登封观星台(约建于元朝初年,13世纪晚期)。袁州谯楼天文台遗址的确认,比河南登封观星台早了50余年。

  据考证,国外最古老的天文台遗址,是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现存的帖木儿帝国时建造的天文台(约建于公元1418年),也比袁州谯楼晚了两个世纪。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