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匹马打动是这样的体验

11.09.2015  09:59
原标题:被一匹马打动是这样的体验

虽然《战马》戏剧版与电影版剧本不尽相同,但主旨却是同一:通过表达对战马的爱惜,传达对人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期盼。这一主题无疑是动人的、普世的、易于且适于向小朋友传达的,甚至有些“好莱坞的”。

筹备了两年多的中国国家话剧院版《战马》终于与观众见面,不出所料,成为今年中国戏剧最吸睛事件之一。评点国话版《战马》不易,本剧涉及议题众多,不宜一概而论;现从以下几方面略作探讨:

关于导演风格。2007年英国国家剧院将英国著名儿童作家麦克·莫波格1982年的作品《战马》搬上了舞台,2011年斯皮尔伯格又将该剧改编为同名电影,并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奖项提名。到今年,除了改由中国人演出、制作,英语变为了中文,其余基本完全复制英国原版的国话版《战马》问世。

从这一传承关系讲,看国话版《战马》,是可以想见该剧英国原版的模样的。进而可发现,本剧同样是中国观众已熟悉的英国当代戏剧风格,例如也是在“空的空间”中快速切换场景、高效利用舞台(虽舞台很浅但仍有有条不紊的众人两马大群戏),布景由简易景片(如从上空垂下一扇门)甚至假定性(如演员横握杆即示意马厩)帮忙完成,也格外中意仅用后上方的天排灯勾勒黑暗中演员的轮廓等。

关于剧本。虽然《战马》戏剧版与电影版剧本不尽相同,但主旨却是同一:通过表达对战马的爱惜,传达对人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期盼。这一主题无疑是动人的、普世的、易于且适于向小朋友传达的,甚至有些“好莱坞的”。

如果说电影版《战马》的问题是节奏拖沓,那么戏剧版《战马》便是细节可再商榷,譬如剧中戏份不少的德军军人、战马乔伊的第三任主人,其结局是被冲出的坦克突然不明不白地射死,不免虎头蛇尾。戏剧版与电影版剧本若能互相取长补短,那《战马》定能更上层次。

关于舞台技术。《战马》最大的亮点即是其以战马为代表的一系列难言是木偶、道具抑或装置的舞台奇观。国话版《战马》斥重金不仅要复现英国原版造价不菲的战马,更用了一年时间以英国原版标准训练了操马团队。虽然演出时操马师就暴露在观众眼前,但他们通过细腻逼真地还原战马的动态,达成了使观众忽略掉他们存在、甚至相信他们所操就是真马的目标;而这背后,凝聚的是他们以英国原版的操马技术、即兴能力、团队合作、身体素质等自我要求的不懈努力。不止战马,人员众多、技术繁杂的《战马》,其舞台呈现依然按部就班、丝丝入扣,这更让我们期待本剧积累下的宝贵技术经验,日后可为中国戏剧的长远发展提供助推。

关于表演。国话版《战马》最大的遗憾应该在于表演。在其他层面都可比肩英国原版的情况下,几乎所有演员却仍停留在国话既往的表演风格与水准上,不够走心的翻译腔、舞台腔一如往常。既然对操马师已如此严格要求,那么演员演技如也能进步,想必本剧会好上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