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干部被冠“扶贫专业户”:我已爱上了扶贫

03.07.2014  20:26

王锡昌(左)与村干一起培苗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黄蔚山 通讯员 张炳锋 廖伟军

6月30日广东扶贫日前夕,梅州市五华县安流镇里江村迎回了一位熟悉的客人,村支部书记万裕华握着客人的手兴奋地说:“老王,你回来得正是时候,百香果挂果了。

这位客人是广东省信用联社59岁九年来“转战”粤东西北扶贫干部,被同事们称为“扶贫专业户”的王锡昌,他刚从省信用联社跑“项目”资金回来。

2005年,是广东省实施“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的第一年,王锡昌毅然接下了这个任务,奔赴阳江市江城区冲表村扶贫驻村来了。

刚到村里一周就病倒了。”王锡昌告诉记者,那里的环境比想象中的要艰苦,但他坚持出色完成任务。2011年起,扶贫“双到”又“落户”来到了五华县华阳镇高塘村时,王锡昌告诉记者,派他驻村一点也不意外,因为他是不二人选,领导放心。果然,在高塘村开展扶贫工作第一年,高塘村就被省扶贫办考评为“插红旗”先进村。

2013年他又进驻五华县安流镇里江村,“我已经爱上了扶贫。”面对记者的疑惑,王锡昌表示,扶贫已经是他最专业的工作。2005年至今,从粤西阳江到粤东梅州,他像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在华阳镇高塘村帮扶三年期间,王锡昌就先后向省信用联社争取了种植百香果、村道硬底化、危房改造、筹建文化展览馆等项目共30多个,投入资金630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了7984元。而里江村1.5公里的村道硬底化、百香果种植基地等扶贫项目,也已经初见成效。

2013年初,开发百香果种植基地作为里江村的一个帮扶项目,从筹划、签约到开土动工,王锡昌一手亲自操劳。据工作组成员邓展理介绍,当时负责种苗供应的安流镇农业站,在王锡昌一天三回的催促下,从外地调集种苗,终于依时节种下。

王锡昌的爱人已经身患糖尿病和心脏病6年了,他给爱人的关心只能在心里惦记着,或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讲讲电话,嘱咐她要按时吃药。2011年7月小孙子的降临,他留在华阳镇高塘村扶贫。2013年“8·17”洪灾,放弃短暂的周末,连夜赶到里江村,和村民一道抢险救灾,及时向省信用联社申请了7.1万元救灾资金。

王锡昌扶贫九年,功夫没白费,他先后被广东省委评为“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优秀驻村干部和“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优秀驻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