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美药业拿下81家医院药房 被指变本加厉以药养医
农历马年刚一到来,医药流通企业(下称“药企”)就拉开了一场抢占医院药品供应市场的“圈地”大戏。
从1月31日到2月12日,短短13天内,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600518.SH,下称“康美药业”)接连发布4份公告,宣布拿下81家医院的药房托管权,涉及广东、吉林和辽宁三省。康美药业表示,这些医院所用的所有药品统一由康美药业负责供应和集中配送,签约期限大多长达15~20年。
康美在宣布与广东普宁9家医院签约的第一份公告中称,医院之所以将药房委托其管理,是为了实现医院“医药分业”,逐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此言一出,舆论一片哗然。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药房托管非但不是“医药分开”的改革方向,反而是变本加厉的“以药养医”。药房托管只是药房的管理者改变了而已,并没有真正地将“医药分开”。在医院和药企的利润分成合同下,双方会形成利益共同体。廖新波直言,试图将“医药分开”、解决“看病贵”问题的药房托管,实则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
面对争议,2月10日,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谨慎表示:“部分地区将药房从门诊剥离这一现象对于切断医疗卫生人员和药品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药房托管,到底是羊是狼?
被当做失败案例的南京试验
“药房托管和药房剥离完全就是两个概念!”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剥离是指把人、财、物各种关系彻底分割,而药房托管压根没有切断医院和药品间的利益关系。”
“药房托管是指在药房所有权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医院把药房交给第三方企业去经营和管理。”波士顿咨询公司医疗保健专项合伙人吴淳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换句话说,就是医院并没有把药房卖出去,而是有偿地交给药企来打理。”
康美药业第一份公告显示,其与普宁9家医院的药房托管模式是:医院委托公司全面经营管理药房,药房的所有权不变、职工身份和职能不变、绩效考核及薪酬发放方式不变;医院提供用药目录,所用药品由公司统一供应、集中配送。
其实,在康美药业托管81家医院药房之前,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京医药”)也曾在南京市纪委的牵头下,展开过一场轰轰烈烈的药房托管行动。2006年2月,南京100多家二级以下医疗机构都将药房全权托管给了南京医药,南京医药每年将药房营业收入的35%作为托管费用返还给医院。
“南京当时推行药房托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遏制商业贿赂。”廖新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那场试点原本希望做到三方共赢:在保证医院基本利益的前提下,既能让托管企业获取微利,还可以挤出一些利润空间,从而减轻老百姓的经济负担。
但是,这样一场被寄予厚望、看似可以实现“医药分家”的改革试水最终失败。
廖新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南京当时很多医院都不希望其他公司来插足药房经营与管理,但迫于政策只能接受。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有一家医院的医生在开抗生素时,会放弃其他品种,只开0.36元/支、利润只有4分钱的青霉素,以此来迫使托管方亏损,逼其退出。
托管费用节节攀升也是最终导致这场药房托管失败的重要因素。吴淳告诉记者,医疗机构和南京医药最初约定的托管费是药房营收的35%。由于后来参加药房托管的竞标企业越来越多,医院提出的返还比例也越来越高,有些甚至达到50%。此外,药企还曾对政府做出将药价降低5%~10%的承诺,这一切都使得药企的托管成本不断提高。
有媒体报道称,南京医药在2007年单药房托管一项就亏损了1000多万。自2008年起,南京医药再也不愿提及那场曾轰动一时的药房托管。2009年,江苏省卫生厅要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施以省为单位的药品集中采购,正式标志南京医药药房托管失败。
【1】 【2】 【3】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