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国文课》出版 被视为通识教育范本

19.10.2015  16:53

 记者 路艳霞

  “这本书现在大概是很难找到了,如果找到了,翻印一下,也怪有意思的。”作家汪曾祺在写于1988年的《西南联大中文系》一文中提到了“大一国文”课本。昨天,这本让汪曾祺不断怀想的课本,终于以全新面目正式面市,书名叫《西南联大国文课》。

  该书在尘封70年之后首次现身,其价值与当年有了不同,有专家将其视为当今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的经典范本。93岁的西南联大学子何兆武老先生则认为,这是一本可参考的文献。

  藏民族精神密码

  从1936年至1947年,西南联大存在的时间不满9年,条件简陋,但这所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四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六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以及近百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切都像是奇迹般的存在,而如今看来,当年的杨振宁、黄昆、邓稼先、邹承鲁、朱光亚、汪曾祺、王希季、何兆武、许渊冲、吴讷孙……他们读过的国文课本,和这些奇迹有着必然的勾连。

  《西南联大国文课》责任编辑陈叶说,西南联大的国文课是一门面向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从1938年至1942年间,由杨振声、朱自清、浦江清、罗庸等人主持参与的大一国文编撰委员会编订了《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作为大一国文课的教材。“此次是根据国家图书馆所藏《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整理出版的。”她说,书中再现了当年教材的全貌,分上篇、中篇和下篇,并附有朱自清、沈从文等名师的讲课教案和汪曾祺等联大学子的回忆文章。

  “西南联大国文课本,选文可谓古今并重。”清华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刘东为该书撰写了导读。“从《诗经》《楚辞》《论语》到鲁迅、徐志摩的作品,镌刻着民族精神的某些密码,体现着编者的精神意志。”他举例说,比如李清照以婉约风格著称,这册书中选的却是她的《金石录后序》,是词人南渡后饱蘸家国兴亡的黍离之悲写成的心史。全书以陆游的《示儿》收尾,尽显家国情怀。此外,书中还选了《论语》中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体现了编者诗一般身心自由的生活态度,“就像汪曾祺曾说的,这种重个性、轻利禄,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对联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刘东还提到,蒋中正《暑假期间对于救国最有效的工作是什么?》一文放在了原书最后一讲,但这篇文章在《西南联大国文课》编辑过程中,被特意去掉了。

  这本书不是古董

  西南联大大一国文课本突然“复出”江湖,其实偶然的成分更大。

  张耀宗博士是刘东教授的学生,他回忆说:“三四年前做浦江清课题研究,偶然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看到《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那本书不被人注意,纸张也很粗糙,“但初翻下来,可以感到这本书特别讲究道义,传播的是对于人格的培养,它不是让我们成为道德的评论家,而是注重自我修养。

  “现在条件这么好,却不出大师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识教育不够。”刘东说,当得知张耀宗的发现之后,他就想重出这本书,“这本书可以对现在的人做一种提醒:西南联大是如何成功的,我们曾经有这么好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在今天依然适用。”而张耀宗和老师的想法不谋而合,他认为,这本书不是古董,现在依然是活的课本,“它让我们知道那代学人非常了不起,他们超越外面纷扰的环境,考虑的是未来。

  但真要动手整理出版的时候,才得知清华大学图书馆所藏《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因搬家已丢失,只有国家图书馆珍藏了一本,不过不能对外借阅,只能通过网上浏览。

  根据电子版本,张耀宗在编辑、整理中还发现,从1938年到1942年间,《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经过三次修订,“国家图书馆所藏究竟是三次修订中的哪一个版本?这是一个疑问。”他说,因为时值战时,文献保存不易,从现存文献很难勾勒出修订的详细过程,“我是通过一些文献记载做出了推定,目前可以确定的是,现在出版的这个版本应该是第二次修订后的版本。

  应推广通识教育

  听说自己大一时的国文课本再获出版,西南联大的学子感到很意外。“课本真的要出吗?”94岁的何兆武老先生不断追问道。

  何兆武说,在西南联大求学的那段时光,是他一生最开心的岁月。他于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7年间先后就读于土木、历史、哲学、外文四系。他回忆说,当年西南联大学生写文章不许用文言文,而要用白话文,这和中央大学的要求正好相反。“有同学喜欢用文言文,所以这对他们来说很不习惯。”他补充说。

  “我们不是每一篇课文都学,古文我们就不学。”何兆武记得当年大一国文课,尽管教材里选用了大量文言文,但他作为非中文系学生,老师并未要求他们学古文,于是他就选学了朱自清、谢冰心、胡适等人的文章。他笑说:“我们是生活在现代社会里,要用现代文,学古文干什么。

  虽然至今未曾见到昔日的课本,但老人家想法也很明确,“作为文献可以参考,教材过一段时间应该有新内容,要符合今天的现实。”他说,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可以唤起教育界的通识教育意识,“就算你是学工程的,也不能写文章不通顺,语言还是必要的。

  而对刘东来说,他更看重的是,对照西南联大留下来的这份文化遗产,能更准确地厘清当今教育的症结所在。“这本书可以向我们提供对教育系统进行矫正的参照,呼应当下对国文教育的强烈需求,为长期浸染在西方文化和网络世界里的中国学生烙下传统民族文化的基因。”他特别希望年轻学子也能像西南联大的前贤那样,带着敬畏之心与珍惜之情,呵护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他在心里描摹出一幅美好图画——年轻学子们既有“慎独”的道德操守,又有“仁者爱人”的相互关系,还能以喜悦静观的好奇心,去探究自然物理的奥秘,“那才是一种成功的教育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