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五铢钱或为“南昌造”

08.11.2015  14:34

共10余吨200万枚,将中国“千文一贯”币制由宋代推至西汉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发现公布后,引发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1万余件文物中,有不少珍稀罕见的物品。其中出土的五铢钱、青铜火锅、编钟、鎏金马车等,都形象地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等级贵族的生活,也证明了墓主人身份的高贵和显赫。

  此次发掘的墓园以海昏侯和侯夫人墓两座主墓为中心建成,面积约4万平方米,在两座主墓周围则有清晰的功能区划,包括祠堂、寝、厢房和完善的道路系统及排水设施。其中,海昏侯和侯夫人两座主墓同茔异穴,占据了墓园最高亢、中心的位置,西边为海昏侯墓,东边为侯夫人墓。而周边则为祔葬的家族成员墓,每座祔葬墓前均有祠堂。其中的墓葬椁室设计严密、布局清晰。室内有钱库、粮库、乐器库、酒具库、衣笥库、武库、文书档案库、娱乐用器库、厨具库、乐车库、车马库等。

  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北藏閤钱库出土有10余吨五铢钱,约有200万枚,按汉制换算相当于现在的约50公斤黄金。这批五铢钱分为3类,大致推断为汉武帝时期、昭帝时期和宣帝时期。钱币上“五铢”二字虽都是小篆,但字形上却有明显差异。其中早期的“”字中间部分笔画较直,晚期有弧度;早期“”字上的三角部分比较大,晚期比较小。

  这些五铢钱让考古人员成功获得了汉代铜钱以1000文作为一个基础单位的重要信息,“中国古代‘千文一贯’钱币校量制度的史料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宋代,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证明这一校量方式最早起源于西汉。”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信立祥说,这一发现将以1000文铜钱为一贯的校量制度向前推了1000余年。据介绍,一般墓葬中发现几十枚、几百枚就不错了,这样大规模的并不多见。“这是中国首次以考古方式证明唐宋以来以1000文铜钱为一贯的校量制度最早起源于西汉。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五铢钱很可能产自南昌本地,因为早在汉初,南昌就已经逐步成为了全国最大的一处铜币生产基地。《史记·吴王濞列传》中写道,汉初吴王刘濞曾在豫章郡(今南昌)开采铜矿,“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作为吴国属地的豫章郡产铜,吴王刘濞手握资源,招募天下众多的亡命之徒,盗铸铜钱。宋代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写道,相传吴王刘濞的铸钱场所在豫章郡铜山(今南昌城郊西山一带),“铸钱之山,时有夜光,遥望如火,以为铜之精光”,其盛况由此可见一斑。正是在吴王的大力开发和经营下,豫章铜山逐步成为全国最大的一处铜币生产基地。其实,近年来江西考古发掘的大批汉墓中都出土有数量不等的铜钱,而且有十余个市县曾发现过钱币窖藏,窖藏钱币的数量从数公斤至数百公斤不等,其中有大量的汉代钱币,这正表明了当时钱币铸造数量之大。由此可以看出,海昏侯墓内出土的铜钱,极有可能产自南昌本地。专家表示,在后续的考古研究中,他们会结合出土的竹简和木牍等文物,寻找相关线索。(首席记者 徐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