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区:为民营企业打通“最后一公里”发展难题

21.07.2014  10:31

   2016年底,西湖区民营经济注册资本将达100亿元

  近年来,西湖区非公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呈现出多元、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趋势,如今,非公经济已占据西湖区经济的“半壁江山”。据统计,2013年非公经济占西湖区GDP比重达到52%,对财税贡献率更是高达78.3%。但是,随着民营企业的落户、转型、升级、扩张速度加快,对政府服务的效率、质量也有着更高要求。

  针对民营企业发展最急迫的需求,西湖区多措并举帮助企业化解难题,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让占据“半壁江山”的民营经济再次焕发出蓬勃生机。

  今年,西湖区通过政策宣讲、调查研究、务实帮扶三大举措,开展了“民情家访”、区领导走访企业等活动,了解企业发展的第一手情况,倾听民营企业家们的真实呼声,重点关注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为其解决问题提供帮助。“奥迪4S店开业后,来店的客人很少,要是能在进出门店的主要路口设置一些广告,就能带来很好的宣传效果。”江西和诚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明宇对前去了解企业发展情况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设想。原来,这家公司在西湖区设立的大型奥迪4S店在2013年底开业后,经营效果不如预期。于是,张明宇提出了“借路做广告”的想法。

  得知这一需求后,西湖区相关部门服务人员立即与市城管执法局负责广告审批的处室取得联系,争取相关部门支持。接着与能设置大型墙面广告的楼宇业主沟通,争取他们的同意。通过沟通协调,最终解决了和诚奥迪店的广告位问题。“西湖区政府的高效服务,让我对接下来即将开业的和诚宝马4S店增添了信心,也让我们在浙江的集团公司有信心将更多的资源投放到西湖区。”张明宇说。

  深入一线、企业调研,随时掌握民营企业最新动态,为企业排忧解难,是西湖区服务民营企业的形式之一。为扫清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程序障碍,西湖区先后出台了多项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政策,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单位、街办三级联动的审批办证“绿色通道”,配备专人从立项到开工、开业实行特事特办。在工商行政审批中,西湖区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实收资本不再作为登记事项;新设立公司无需提交验资报告;放宽了投资领域,按“非禁即准”的原则,对民营资本全面放开投资领域;取消企业年检。在行政审批方面,自去年1月以来,西湖区免征企业注册登记费、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取消企业年度检验费,共减免登记费用200多万元。

  除了解决民营企业的个性化难题,面对“融资难”、“招工难”等民企转型升级中存在的普遍性难题,西湖区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帮助企业逐步化解。

  为支持民营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西湖区大力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开展中小企业动产抵押登记,创建了银企合作平台。仅去年,就帮助2000余户民营企业获得政府贴息贷款1.61亿元,帮助330户个私业主获得诚信贷款4000余万元,帮助400户个私业主获联保贷款2000万元。据悉,西湖区正在实施民营经济倍增计划,预计到2016年底,全区民间投资将达400亿元左右,民营经济注册资本将达100亿元左右。

  同时,为解决民营企业“招工难”,西湖区举办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系列招聘活动。此外,为营造良好的民企转型升级发展环境,西湖区在建设“五大工作体系”方面,立足区情,联系实际,做好“百强企业推选体系、第三方评估体系、发展环境监测体系、企业家教育培训体系以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等建设工作,为破解民营企业“最后一公里”问题再添法码。

  舒丹 陈文萍 记者 庄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