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2016年“美丽西藏”地图
“雪域的山,山山水水
雅鲁藏布江,你一路欢唱
带我满心的渴望送向何方
哎—哎—雅鲁藏布江水
你一路欢唱
走出喜马拉雅送我走一程
喜马拉雅,我的天堂
雅鲁藏布江,我的格桑花
……”
一辆民航班车在拉贡高速公路上,沿着雅鲁藏布江河谷急速行驶着,车里播放着一首人们熟悉的《走进喜马拉雅》之歌,乘客们伴着悠扬的歌声,一路上注视着雅江两岸成片的防护林。在蓝天、白云下,一旁的雅鲁藏布江缓缓的流淌着,诉说着千百年来雅江流域的变化——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典范,雅江风光是如今人们进藏中最不可错过的景点之一。2014年,为了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西藏自治区在集中了全西藏80%以上人口的“两江四河”(即雅鲁藏布江、怒江及拉萨河、年楚河、雅砻河、狮泉河)流域,开展造林绿化工程。据雅江河谷(曲水-桑日段)典型观测区的统计结果表明,这里灾害性沙尘天气由2000年的85天下降至2014年的32天。
在西藏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西藏地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我国的“江河源”和“生态源”及气候变化的“启动器”和“调节器”,也是我国和全球的重要生物物种基因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生态安全屏障。因此,青藏高原在我国生态建设和保护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为了确保西藏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在西藏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的报告中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建设美丽西藏,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吴英杰指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订完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并加大实施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江河源头区、草原、湖泊、湿地、天然林和地质遗迹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推进农田生态、森林生态、草原生态、湿地生态、流域生态和城镇生态系统建设,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西藏波密的雪山。新华网 旦增尼玛曲珠 摄
西藏环境质量持续保持良好 多项指标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据西藏自治区环保厅近日发布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显示,西藏全区环境质量持续保持良好。
全区主要江河、湖泊水质状况保持良好,达到国家规定相应水域的环境质量标准。全区7地(市)行署(政府)所在地城镇的21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羊卓雍错、纳木错等重点湖泊水质总体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标准。
此外,全区大气环境质量整体保持良好。拉萨市、林芝市、日喀则市、昌都市、山南市、阿里地区行署(政府)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珠穆朗玛峰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在优良状态,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
为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努力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2015年西藏落实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资金14.57亿元,继续实施3大类10项工程。积极争取各类生态补偿资金43.33亿元,加强了森林、草地、湿地及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
此外,为严格环境监管执法,西藏开展了全区排污许可证核发及排污费征收管理稽查工作,去年共征收上缴排污费1810.46万元。
纳木错的湖水。新华网 旦增尼玛曲珠 摄
西藏草原总面积达13.23亿亩,可利用草原面积达11.57亿亩
西藏草原数据图。 新华网 丁薇薇 绘制
据新华社报道,西藏自治区农牧厅10月25日发布西藏第二次草原普查成果。目前,西藏草原总面积达13.23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11.57亿亩;年均产鲜草7790.69万吨,全年载畜量3213.72万个绵羊单位。第二次西藏草原普查成果显示,西藏共有17个草地大类、7个草地亚类、104个草地型;草原总面积达13.23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11.57亿亩;年均产鲜草7790.69万吨,全年载畜量3213.72万个绵羊单位(平均36亩可利用草原可饲养一个绵羊单位)。
同时,此次普查还掌握了西藏草地退化程度及变化趋势。成果显示:西藏草原退化面积3.53亿亩,约占草原总面积的26.7%。其中轻度退化2.22亿亩、约占草原总面积的16.8%;中度退化1.02亿亩、约占草原总面积的7.7%;重度退化0.29亿亩、约占草原总面积的2.2%。
草原普查对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必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草原普查成果已开始运用于相关规划编制、草原保护政策落实等草原保护建设工作中。
羌塘草原风光美。新华社记者 石昊一 摄
“只要有土的地方,就千方百计种上树”
随着造林步伐加快和农牧民种树护林意识增强,近年来西藏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量实现了双增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西藏森林面积已达1684.8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4.01%,森林面积居全国第5位,森林蓄积居全国第1位;十余年间增加195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长10.21%。
近年来,西藏加大种苗供给力度,尽量最大限度地种树;实施“森林围城、森林水系、绿色通道”三大工程,坚持水利先行、综合配套,把成活率和成林率作为检验人工造林成效的唯一标准,启动实施了“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项目,取得明显效果。
造林绿化不仅改善生态,也让更多当地群众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参与到林业建设中。西藏过去5年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带动农牧民增收42.77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两倍。
拉萨河谷的秋色。新华网 达娃 摄
2016西藏新增4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西藏已建成国家湿地公园(含试点)14处
据新华社拉萨5月2日报道,西藏比如娜若、洛隆卓玛朗措、琼结琼果和曲松下洛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在此前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至此,西藏国家湿地公园(含试点)达到14处,对于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和建设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为更大程度保护生态,西藏自治区自2016年起利用3年时间投入经费4800余万元,在那曲地区申扎县、日喀则市定结县和山南地区浪卡子县试点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逐渐提升试点区域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
西藏湿地总面积652.9万公顷,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31%,并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湿地。西藏湿地集中分布在西北部的那曲和阿里地区,那曲地区湿地面积最大,为299.3万公顷。
近年来,西藏还不断推动湿地保护体系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国家湿地公园、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等多种方式的湿地保护体系。
初冬拉鲁湿地美景。新华网 旦增尼玛曲珠 摄
西藏养育着1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据新华社2015年报道显示,西藏养育着1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占全国总数的三成以上。各类野生动物,在占全区国土面积三成的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保护。西藏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41.3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3.9%,居全国之首;建立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22个。
各类保护区为野生动物繁衍撑起了保护伞,西藏林业部门还同步实施一系列措施,为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编织层层保护网:保护区全面禁猎;千名野保员全天候守护;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森林、草原生态保护奖励……
西藏自治区林业厅的数据显示,近年来西藏野生动物资源储量比20年前增长30%以上。目前仅在那曲地区就有藏羚羊15万只,藏野驴为8万头,野牦牛为1万头,黑颈鹤有6000多只。曾被认为绝迹的西藏马鹿,于上世纪90年代被重新发现,目前种群不断扩大。
冬日晨雾中的黑颈鹤(摄于拉萨市林周县虎头山水库)。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综合新华社、西藏日报、人民网 编辑 达次 殷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