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天空》15日在沪首映 全片使用藏语对白

06.04.2014  18:32

昨天下午,上影新片《西藏天空》在上海影城举行首场观摩会暨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对于影片艺术质量给予高度评价。本月15日起,该片将率先在上海地区与观众见面,预计5月全国上映。

西藏天空》由上影青年导演傅东育执导,藏族作家阿来担任编剧,以两位藏族青年40年的恩怨情仇浓缩展现了西藏现代史上激荡风云、沧桑巨变的一段历史。平均年龄38岁的年轻摄制组,完成了全镜在西藏高海拔地区取景拍摄的艰巨任务,在国产电影中尚属首次。

400多人的拍摄团队,因条件艰苦,轮换80多人。年轻的制片人祁伟礼说,影片拍摄锤炼了一支队伍,“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终于完完整整带回上海了。

片中饰演多哲活佛的著名藏族演员多布杰则对所有藏族角色都由藏族演员出演,全片使用藏语对白感到兴奋。“藏族人用母语演本民族的故事,有说服力。”片中的藏族演员都来自西藏话剧团,西藏话剧团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几代演员均出自上海戏剧学院藏族表演班。“上海培养了我们,又成就了我们在银幕上诠释自己民族的故事。

柏林银熊摄影师曾剑、张艺谋“御用”录音师陶经、国家一级美术师陈敏正、金马最佳剪辑师杨红雨等,组成具有人文底蕴的实力制作班底。该片获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奖”、饰演少爷丹增的阿旺仁青获“优秀新人男演员奖”。

西藏天空》总制片人、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介绍,剧组曾考虑起用大牌演员、明星出演角色,多番考虑后,最终决定起用藏族新人演员担纲主要角色,原汁原味的表演令人惊喜。导演傅东育说,拍摄这样一部民族题材的电影,希望有所突破,戏剧矛盾都建立在人和人性的基础之上,还原并表达在历史突变的时代里,人的情感变化、艰难,以及人的情感的升华和美丽。

据悉,《西藏天空》已获得意大利、加拿大两个国际电影节的参展邀约。任仲伦介绍,艺术类电影的区域发行也是《西藏天空》的一次探索,希望借上海的口碑带动全国发行,让这部独具艺术特点的影片为观众识、为观众赏。

惊讶。”昨天下午,《西藏天空》试映场后,市作协副主席、作家孙甘露这样表达观感。“看之前,我设想这样题材的电影,可能会从汉藏关系角度出发,没想到电影讲的恰恰是两个藏人的关系。两个男主角,奴隶和少爷,他们都面临如何找回自我认同的问题。还有第二个‘没想到’,没想到电影没有处理成‘西藏问题’,而是在大历史背景下,讲了两个藏人的人生问题、成长问题。我想,这与编剧是藏族作家阿来有关。

在上世纪60年代诞生的西藏题材电影《农奴》之后,承担新时期西藏题材电影的拍摄,既是上海电影人的责任,也是历史使命和挑战。《西藏天空》前后历时近五年,改稿十数次,藏族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是最早定下的编剧人选。昨天,面对成片,阿来感慨这回破了戒,“我对媒体吹过牛,说一辈子不会碰电影。”因为这个“”,他曾推却《西藏天空》编剧邀约,结果是一席畅聊后的酩酊大醉,让他在推却数次后接下了编剧工作,第二天就到剧组报到。

西藏天空》总制片人、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回忆,正是那一次与阿来的交流,奠定了合作基础,“不是从简单的宣传动机出发,是我们都想拍一个真实的西藏。对于真实西藏的理解——废奴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需求和进步,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进步有目共睹。我们想找到的是,‘解放’的内心驱动力,找到藏族人民走向新文明的内心愿望。

阿来说,影片不是简单地写西藏解放,也是写人的解放,不光是农奴的解放,也包括农奴主的解放”,市作协党组书记汪澜曾在影片拍摄时前往西藏探班,当时,编剧阿来所述的“人的解放”令她对影片充满期待。“终于看到拍摄完的影片,很震撼。这部影片比《农奴》有突破,《农奴》里农奴主和农奴的关系非黑即白,《西藏天空》不只写了农奴主和农奴的关系,更完成了人作为个体的自我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历程。这是全人类的话题,在这点上,影片体现的现代性具备了与国际语言接轨、相容的基础。

与可能成为经典的影片相遇的激动,久违了。”女作家王小鹰说,看多了《小爸爸》、《大丈夫》、《甄嬛传》、《泰囧》,《西藏天空》令人耳目一新。“两个男人的关系设置很巧妙,令我想到《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与沙威。电影中的丹增与普布,他们的关系包括阶级的、宗教的、友情的,很复杂。剧情带着我前进,有时甚至跟不上,但谁又能说,沙威的自杀是那么容易让读者想明白的呢?这样的人物设置,值得看第二遍。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的观影焦点集中于影片具有突破性的人物关系设置上。上师大中文系教授王纪人评价,这对从小一起长大的少年,农奴成为少爷的替身失去了自我,相应的,少爷也因这种替代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自我,其后数十年里,他们的纠葛和爱恨情仇,有阶级的,更有人性的,影片最重要的是讲述了找回自我的过程,两个人物在相互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发生的冲撞。

对于人物关系的设置,阿来解释:“写西藏,主旋律一定是‘翻身农奴得解放’。一个社会的真正解放不只是一部分人的解放,应该是所有人的解放。在西藏的特殊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人的解放比社会的解放复杂得多。解放,不仅是农奴普布的解放,也是少爷丹增的解放。如何让人还原成真正的人,这是我想写的。我们通常理解的‘主旋律’比较狭隘,如果不那么狭隘,讲讲社会的变化,讲人生而平等,而达到平等需要多么艰苦的过程,这也是一种主旋律。

画面好看、表演好看、故事好看,这是电影进入市场、获得观众喜爱的敲门砖。”评论家毛时安认为,全程在西藏取景拍摄的《西藏天空》,既展现了西藏地区瑰丽的文化和自然景观,以及景观背后的博大内涵,也为西藏历史的阐述找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人性,演员的表演投入、细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葛颖提出,这是一部值得与年轻人交流的电影,今天的很多年轻网友对这片土地的历史、人文、宗教、景观都十分感兴趣,而电影提供了一个富有胸襟的视角。市作协副主席、华师大中文系教授杨扬认为:“从各个角度来说,西藏题材是值得期待的艺术表达题材,《西藏天空》交出了上海电影人的新的答卷。

西藏地区‘过去是怎么样的,现在为什么是这样,将来会是什么样’。电影能给观众传达这些信息,便成功了。”全程“护航”影片策划拍摄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这样总结。

故事梗概

故事从西藏和平解放前开始,丹增是旧西藏世袭贵族的少爷,普布是旧西藏农奴制中最下层的郎生(家奴),两兄弟原本相交甚好,但身份与家境的巨大悬殊,令两人在动荡的时代变迁中,从朋友渐成仇人。影片以两位藏族青年40年的恩怨情仇浓缩展现了西藏现代史上激荡风云、沧桑巨变的一段历史。图为电影剧照。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