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西藏抗震救灾已转入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阶段

07.05.2015  18:27

  中新网5月7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就尼泊尔8.1级强震西藏灾区抗震救灾情况举行发布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格桑次仁表示,目前,西藏的抗震救灾工作已开始转入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阶段。

  格桑次仁表示,此次地震灾害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震级高,4月25日的地震强度达8.1级,震源深度20千米,此后,又连续发生了130多次余震(7.0级以上2次),是该区域80多年来遇到的最强烈的一次地震。二是烈度大,6度以上烈度波及面积达4.7万平方公里,最高烈度达9度。三是距离近,震中博卡拉距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220公里,距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聂拉木县边境仅40余公里。四是范围广,地震波及到西藏19个县区,造成日喀则市、阿里地区共14个县区受灾,其中聂拉木、吉隆、定日3县受灾严重。五是灾情重,截至目前,地震已造成26人死亡、3人失踪、856人受伤,2699户民房和1座寺庙倒塌,39943户民房、242座寺庙和文物单位用房受损。聂拉木县、吉隆县、定日县80%以上的房屋损毁。近30万人不同程度地受灾、近14万人严重受灾。灾区道路、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六是难度大,地震灾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气候多变、地质复杂、余震不断,雪崩、滚石、塌方随时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随处可见,次生灾害多发频发、多处灾区成为“孤岛”,随时可能危及生命、救援难度极大。

  格桑次仁指出,面对海拔最高、历史罕见的地震灾情和极其恶劣的救援条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启动地震应急预案Ⅱ级响应,立即成立了由陈全国同志任组长的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和前后方指挥部,全面加强了对抗震救灾工作的统一指导和统筹调度。参与抢险救灾的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信心坚定、不怕牺牲、攻坚克难,党政军警民协调联动、形成合力,扎实有序地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一是坚决果断、救人第一。地震发生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各级党政组织、驻村驻寺干部、双联户长、部队官兵的作用,连夜动员组织重灾区群众2.9万多人从家中撤离到安全地带。特别是针对樟木镇及口岸地质结构发生变化、山体移动、整体滑坡迹象明显、安全隐患较大的严峻情况,连夜组织动员近6000名被困人员,全部安全撤离转移到新安置点,有效避免了次生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创造了近年来震级最高(8.1级)、死亡人数最少(26人)的历史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