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湖核心区要建成海绵城市“样板”小区不再内涝

11.06.2016  15:12

  记者昨日从市园林局获悉,我市公布了《南昌市建设项目附属绿地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试行)》,要求建设项目实行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

  新建小区不再内涝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指南》明确,我市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应包括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的内容。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也就是说以后新建的小区里,内涝基本不可能发生了。”市园林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据介绍,低影响开发(LID)是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化措施,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各类低影响开发技术包含若干不同形式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蓄水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等。

  《指南》要求,除消防车行道、车行主环路、 坡度较大地段的游览路等必要道路外, 其余游览路尽量采用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率应达到 70%以上。对建筑与小区项目,新建工程的雨水资源化利用量应占其绿化浇洒、道路冲洗和其他生态用水量的40%以上;改造工程的雨水资源化利用量应占其绿化浇洒和道路冲洗用水量的25%以上。

  在九龙湖核心区试点

  《指南》要求,城市绿地中低影响开发设施应考虑超标雨水的排放安全。进入绿地的“客水”,应采用初期雨水净化、过滤、吸附等预处理设施,对于超标污染雨水或含有融雪剂等对植物有污染和损害的雨水应进行弃流, 与市政管网连接。雨水进入收集、存蓄设施之前应经过过滤等设施。

  记者了解到,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我市今年还编制了《南昌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并在多条道路上采用透水砖等材料。按照规划,我市建设、园林、水利等部门将逐步开展有关海绵城市的课题研究,并以九龙湖片区的核心区作为试点区域,应用海绵城市的具体建设技术,从中找出适合我市特征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形成“南昌标准”在全市推广应用。(刘英  记者  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