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上海观察”:传统媒体的艰难转型

22.12.2013  14:51

2012年的北京“7·21”暴雨催生了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掀起一轮中央级媒体以及地方党报开设法人微博的热潮。2012年1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上线;同年11月19日,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实名微博上线……传统主流媒体纷纷尝试转型,在微博平台寻求突围,收效确实不错。由主流媒体微博和数万家政务微博组成的微博“国家队”已然成为议程设置的主力军。

但2013年,网络舆论板块发生重要变化。政府加大了对互联网的管理力度,不少微博大V遭遇沉重打击,加上微信的分流,新闻客户端的发展,微博热度大幅下降。

今年11月26日,新华网刊发了一篇十分有意思的报道——《网民盛赞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传播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这篇报道有几方面值得留意:

一方面,“从18日开始,微博、微信、手机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开始大量转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定》的说明……

新媒体平台是否“从18日开始大量转发《决定”,这一点值得质疑,因为早在11月15日《决定》发布当晚,媒体微博、微信就已经打响了“时效大战”,开始陆续摘编《决定》的重要内容。不容否认的是,网友获取高端信息的门槛正在不断降低,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抢“首发”,推“独家”的意识正在不断增强。

另一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5日10时,各大微博、微信、手机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共摘编了《决定》以及习近平关于《决定》的说明超过60条,网民转发量超过70万次,评论超过800万条,相关信息覆盖超过3亿网民。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网民通过不同媒体平台获取《决定》全文,对政策走向展开热议,充分发表分析见解。而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颇有三足鼎立之势。不过,它们瓜分的是受众的注意力和时间。

今年12月10日,就在解放日报微博上线一年之后,上海报业集团推出成立后的首个新媒体阅读产品“上海观察”。这个由解放日报出品,依托传统媒体的采编资源,以“原创和深度为特色”的新媒体产品采取了收费运营的模式,“主要读者是党政干部、城市利益相关者和一切关注上海的人”。

在“上海观察”的简介中,“专注于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事件及前沿问题”、“提供上海视角的观察分析”赫然眼前。在一个永不缺乏热点与话题的城市,在一个吏治舆情备受关注的城市,在一个寄予厚望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解读上海的一个面相,似乎就能窥得中国未来发展的细微方向。从“上海观察”的定位与目标来看,它颇有打造城市底稿,成为党政干部智囊的气概。

当然,新媒体阅读产品的发展已经成熟化、模式化,市场可谓一片“红海”,“上海观察”此时闯入,要想博出自己的天地,形成自身的影响,需要面对不小的困难和挑战,这主要体现在用户和内容两个层面。

从用户层面上看,门户新闻客户端地位强势。

据媒体公开报道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9月初,腾讯新闻客户端用户总量达1.4亿;10月底,网易新闻客户端的用户总量达1.65亿。门户网站的新闻客户端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在内容模块上也十分全面,涵盖新闻、体育、娱乐等多个方面。而搜狐新闻客户端的订阅中心已有“超过1000家媒体入驻,其中包括近400家自媒体”,这无疑满足了网友个性化订制的需求。新闻客户端甚至成为舆情的重要策源地,网友跟帖不乏犀利独到、语出惊人之作,成为展现网民观点、表达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

上海观察”作为“后起之秀”,在迅速吸引关注、扩大传播影响、“大众化”路线上,需要有更多的新招。

一方面,“上海观察”以“原创和深度为特色”,暗示其将走一条“重质轻量”的发展路径,在走高端路线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阅读需求。

另一方面,“上海观察”专注于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事件及前沿问题,以上海这座城市的影响力,应能吸引足够的眼球,但毕竟在地域上收窄了受众范围,如何吸引上海之外的人阅读,是必须考虑的。

另就内容收费而言,或许会有不少党政干部愿意为“情报”付费,但内容收费模式终将使许多用户望而却步,许多网民抱持着开放、平等、分享、免费等互联网精神,对收费模式始终怀有抵触情绪。

门户新闻客户端已在“大众化”路线上“拦路设卡”,“上海观察”需要在“精英化”的高端路线上多想想办法。

在内容层面上,“上海观察”能不能形成群策群力的“知乎”模式?

上海观察”以原创专栏文章为主,作者包括资深媒体人士、境内外知名学者、各界专业人士、政府智库专家等。这些优质资源能够有效帮其摆脱新闻客户端上常见的“内容同质化”现象,能够提供相对专业、高端、独家的内容,能够在选题立意上寻求突破,发布诸如《这一年,韩正敲过的“麻栗子”》《厉以宁给学生李克强工作打几分》等体裁新颖的文章。

但“上海观察”也有无法磨灭的传统媒体基因,摆脱不了传统的约稿供稿机制,“编辑约稿”的模式始终无法媲美名笔大家“主动供稿”的模式。

与许多阅读产品不同,发源于知乎的“知乎日报”,既不缺少自发供稿的作者,也不缺少专业化、高质量的内容。知乎作为一个网络问答社区,连接了各行各业的精英,分享着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见解。群策群力的“知乎”模式让每个专业领域的人能够分享独到的观点、见解,在不乏高质量内容的情况下,“知乎日报”只需认真做好挑选工作即可。

从目前来看,“上海观察”在定位目标用户方面有一定想法,在差异化竞争方面有一定资源。文章有干货,体例有创新,“上海观察”体现出传统媒体“转型与突围”的坚定信念,但能否开辟出新媒体阅读产品的“上海模式”依旧是个疑问,传统媒体借客户端转型只能是“道阻且长”。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用户使用移动设备阅读,报纸发行量的竞争一定会转移到移动客户端用户总量上来,“上海观察”迈出的一小步,将是上海报业集团迈出的一大步。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