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察:为何中国经济需要一轮牛市

21.04.2015  10:32

  启动 CFP供图

    ■ 本报评论员 江风扬

    当前经济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在财政政策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一个健康、发达的资本市场,就显得非常必要。通过这样高效的平台,对资金进行市场化配置,是当前形势下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一个路径。沪港通、深港通、注册制等改革快马加鞭,有关部门大力呵护资本市场等,也就不难理解了。

    周日晚间,央行放出史上最强降准大招。各种解读蜂拥而至,横看成岭侧成峰。其实不用看也知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呗。

    对于经济下行压力,楼继伟日前说了,“政府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周小川行长日前也说:“我们存款准备金率也有空间,我们的利率也没到零。空间肯定是有的,但是调节要精心,不是说有空间就一定要用或者是用足。

    说到货币政策,我们利率还有三个百分点下调空间,一次调个0.25%,够调几年,我们的存准率还有十几个百分点的下调空间,像这样被称为“史上最强降准”,可以搞十几次。更何况,还有各种负利率招数,根本还没怎么动。要是像欧美央行那样玩,中国的货币政策空间就更大了。假如把货币政策的空间做点比喻的话,欧美那边只是“蜗牛庐”,我们这边是大别墅,但正如周行长所说,这大别墅也别都住上,空间可以慢慢释放。

    至于楼财长说的“政策工具”,就不说正在进行的一万亿地方债置换,以及随后随时都有可能的更多万亿的置换了。大家可以看看今年两会上的财长报告,预算早有准备,财赤也都留有余地,无非是把预算要花的钱花掉就是了,经济景气,就少花点,经济不景,就多花点。对于GDP增长7%,坊间有各种声音,怀疑这一增速能否保住,我看完全不着调。你也不看看发改委怎么批项目,你也不看看各地建设空间有多大(比如城轨与城际高铁)。“保7”根本不是事,那个早已预算好了的,真正的问题不在这里。

    真正的问题是:货币政策虽然还很有余地,但财政政策空间却越来越局促,债务高企,卖地收入锐减,税收增速放缓,虽说暂时还不构成迫切大问题,但趋势上看,这样下去不可持续。人只有生病时才打针吃药,不能把药当饭吃,经济也是如此,不能老靠政府追加投资来保增长。总有一天,主权债务高到不敢再高了,那将是财政扩张能力抵达上限。

    因此,在财政扩张能力抵达上限之前,中国经济必须打造出新的增长引擎。以前这样的引擎,有两个,早先是出口,后来是房地产,但这两大引擎现在都已回到常规,不能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了。新的增长引擎,在目前这个阶段,只能是回到市场,回到民间,回到微观,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只有具有创新活力、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微观企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中国经济才算真正走上健康轨道。

    且莫轻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它现在就是我们的国家战略,是中国经济真正的希望。那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谁来给它配置资源?银行?科技部?发改委?显然都不行。只有发达的资本市场,才能完成这种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经济需要一轮牛市,需要新三板和IPO注册制。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妄谈企业创新,无异于缘木求鱼。

    有人说了,你“需要一轮牛市”不等于“就有一轮牛市”。“需要一轮牛市”的中国,为什么刚好“必有一轮牛市”呢?是这样的:前面说了,从货币政策的走向看,未来的利率只能是越来越低。中国有30多万亿的理财资金,这些钱,凭什么获得高收益率?如果这些钱不冒风险就能获得高收益,只会养育出一个懒惰的食利阶层。未来,这些钱要么接受无风险但极低利率或零利率负利率的现实,要么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参与到“万众创新”,冒着风险,同时获得与之对称的高收益。当众多的资金通过资本市场的各种机制,去追逐未来可能带来上百倍、千倍、万倍的成长的股权时,必然会出现高额的风险溢价。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什么会有牛市?因为在未来,优质股权最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