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观察:国内智库建设要治治虚浮症
自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来,我国智库热持续升温,以致在一些学术会议或培训交流场合,“言必谈智库”。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决策咨询制度,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基础,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智库热日渐升温的同时,有关智库基础建设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也须引起重视。
智库建设,研究是根本。智库研究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智库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在这一轮智库热兴起之前,各种形式的智库研究就曾提出一系列有益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思考,为有效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也应看到,智库建设与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形式轻内容。有些研究过于看重文本的格式和表述,内容却言之无物、论之差理,可谓“八股”有余而创新不足;二是重结果轻过程。一些研究者为了获得所谓“影响力”,常常急功近利、追逐表面热点,缺乏应有的深谋远虑,有的甚至还缺乏对事实的深入了解,使研究成果成为无本之木;三是重数量轻质量。一些研究者认为成果在多不在精,尤其是要多参与几次政策论证、多获得一些领导认可,这才是做智库研究,而对于能否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则考虑不多。
革除智库建设中的虚浮症,让新型智库真正成为现代决策中的咨询助手,智库的建设者应该立足中国国情,在提升智库研究质量上下真功夫。为此,既要做好智库建设的统筹发展和长远规划,防止智库建设一哄而上,搞低水平和重复建设,积极治理智库建设“虚症”;同时,智库研究也要更接地气,树立国情意识和本土关怀,力戒简单化对待和扁平化思维,摒弃智库建设中的“虚症”。
智库研究要以调查研究为本位。智库研究与学术研究不同,如果说学术研究更多研究知识、侧重学术理论创新,那么智库研究更多研究实践、主攻政策研究咨询。光靠坐在书斋、依靠文献、搞网上搜索是断然做不出好成果的。做好智库研究,要坚持以调查研究为本位,不断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践,积极关注民众诉求,着力解决社会实践和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以落实精准扶贫为例,如果研究者没有对贫困对象、贫困地区进行过脚踏实地的调查走访,没有对贫困根源、贫困类型等问题进行过深入研判和精确分析,就不可能对这一问题有准确的认识,更不要说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或方案设计。
新型智库建设,贵在凸显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智库研究的灵魂。这就要求研究者成为中国问题的专家,多一些“形而下”的社会实践,从国情出发,从丰富鲜活的实践中寻找和校正“研究感觉”,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出主意、出谋划、出对策。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在“形而上”的问题上发力,着眼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围绕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这样的“大问题”进行持续不断的思考,多出属于中国、合于时代、同时有益于人类的好思想。
(作者为湖南省社科院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