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在红色大地追逐深蓝梦想

23.02.2014  18:10

      编者按: 今天,解放军报第10版发表了我校海军选培办汤天伟、吴创撰写的新闻通讯文章《在红色大地追逐深蓝梦想——透析东华理工大学海军国防生培养之路》。文章从“军魂教育是必修课程”、“建功海疆是永恒追求”、“岗位实践是成才密码”三个方面解读了东华理工大学海军国防生培养之路。现将文章刊发如下:

      10年,7届学员毕业,481名海军军官从这里走向万里海疆,成为海军建设发展的一支生力军……隆冬时节,笔者走进东华理工大学,翻阅他们10年间交出的海军国防生培养答卷,聆听他们讲述的海军国防生培养之道。
      有一堂课永不过时
      军魂教育是必修课程
      国防生培养,永不过时的一课是什么?
      “国防生培养,必须把军魂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该校党委书记徐跃进、校长刘庆成有个共同的观点。面对地方大学各种社会思潮对学员思想冲击的挑战,他们认识到,与其关起门搞教育,不如走出去迎接挑战,让国防生在风雨中练强筋骨。
      笔者漫步在该校海军后备军官学院,红色印记随处可见:宣传栏上对党忠诚的铮铮誓言、微博墙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切感悟、走廊大厅“坚定信念,听党指挥”的标语横幅……他们依托大学所在地是革命老区的优势,把井冈山、瑞金等革命老区作为教育基地,每年组织学员参观见学,邀请老革命老英雄讲授红色历史,以此增强学员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思想上的坚定,带来的是行动上的自觉。2010年6月,江西抚州遭遇特大洪涝灾害,该校海军国防生学员第一时间递交《抗洪救灾请战书》,全部奔赴救灾第一线,先后转移安置受灾群众2万余人,受到正在灾区慰问的国务院领导的高度评价。
      有一种执著历久弥新
      建功海疆是永恒追求
      要培养出优秀的海军国防生,就应当有着大洋般的目光,但作为一所身处内陆的大学,平常连大海都很难见到,如何培养学员的海洋意识?
      在海军驻校选培办的协调下,该校修建起具有浓郁海军特点的海军楼、海军文化广场,每年  “4•23”海军节时组织全校性的海军文化周活动。他们开办“海军国防生信息网”,定期组织“海洋权益与我国发展战略”讨论交流会,邀请海洋专家专题授课。针对海军国防生的培养特点和目标,调整优化课程内容,强调教学实用性,着力提升学员知识能力水平。
      2010年毕业学员胡珍,分配到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2011年随舰参加亚丁湾护航,成为中国海军首批上舰任职并随主战舰艇护航的女军官。像她一样,越来越多的海军国防生在万里海疆建功立业。
      有一种砥砺淬火成钢
      岗位实践是成才密码
      动手能力差,不适应工作实践,这是数年前部队对国防生军官的普遍印象。对此,该校迅速作为,一轮优化国防生培养的革新拉开帷幕。
      为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他们每年组织国防生学员到秦山核电站、江西3S产业基地等单位实地见学参观,和某驱逐舰支队、某海测船大队等单位建立共建关系,组织学员到部队锻炼,让学员在亲眼见、亲耳闻、亲手操作中打牢实践基础。同时,他们自筹资金近百万元建立起实战化的渡海登岛训练场,投资1500余万元,建造海洋测绘科考船,供学员在赣江、鄱阳湖上开展海洋测绘教学实习与研究。
      如今,从该校走出的学员正在万里海疆建功立业。该校国防生赵吉祥到某后进单位代理教导员,工作胆大心细,一年后就带领单位摘得了“基层建设先进单位”,本人也因此评为“优秀基层主官”。而在校期间就因发明“漂浮平台式激光水准仪”获得国家专利的测绘工程专业国防生吴井泉,毕业后投身一线技术保障岗位,工作不到一年就因善于创造革新成为小有名气的“发明家”。 (图/文  汤天伟   吴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