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团结湖参考关注中南海长安街2个坐标

25.05.2015  18:39

友亦制图

■本报记者刘璐

团结湖,是北京的地名,《北京青年报》所在的大楼,就在团结湖畔。从大楼内的办公室远眺,可以看到央视和人民日报两座地标建筑,以及湖边的丁香和海棠。

不过,微信公众号“团结湖参考”的一众主创,却笑称他们还能从这个角度,望见长安街和中南海。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眼光?

黑暗中的摸索

团结湖参考”的“微龄”快满周岁了。2014年5月30日,考虑到新媒体的“分众”需求,《北京青年报》评论中心推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团结湖参考”。

作为纸媒向新媒体的“试水”,“团结湖参考”的诞生并不算早。为此,主编蔡方华专门买了一个智能手机。运营编辑张静雯对记者坦言,最初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计划,甚至也没想完成什么任务,只是迎着同行纷纷做公众号的压力,到新媒体“红海”去学习游泳。不过,从一开始,他们就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既然要做新媒体,就要按照新媒体的玩法来,比如专门为公众号生产内容,给用户提供与报纸上不一样的新鲜货。

这种“黑暗中的摸索”,持续了两个月,其间,他们尝试过各种栏目、各种文风,甚至做过音频节目,但始终没有摸准这个新载体的“”。备受“折磨”的小伙伴们,切身感受到“没有比新媒体更多变的家伙了”,它好像很近,又始终在远方。“追过的人都知道。”蔡方华感慨。

最终,大家决定做回自己的“老本行”——时政评论。

让时评带上体温

那么问题来了:在随便拉出一位“的哥”都能大聊国际时事和党政方针的首都北京,选择将时政评论作为一个公众号的主业,底气何在?

脱胎于《北京青年报》的“团结湖参考”,继承了“亲妈”关注民间、民生和民意的秉性。“团结湖参考”的出发点是尽可能地接地气,尽可能使用普通人听得懂的语言来做新闻。用主编蔡方华的话说,就是要“让时政评论带有人性的体温”。

在做“团结湖参考”之前,蔡方华已当了多年评论员和评论编辑,见过不少“不好看”的时政评论:八股般的文章结构,因因相袭的文法与修辞,一成不变的高冷姿态,就事论事的狭小格局……这些积弊,减弱了评论文章的可读性和影响力,有时甚至将时评演变成媒体评论版的一种程式。借助新媒体这个平台,时政评论能不能换个面孔,变得清新有趣?

在时评的“接受美学”方面,团队做了充分的探索,通过前台、后台的数据,分析读者的阅读兴趣,努力按照新媒体的传播规律生产内容。每天一篇时评文章,多来自蔡方华、曾炜、段修健三位主笔,实习生杨三喜也不时出现,从话题到语言,都有别于见报的稿件。公众号并不刻意要求主笔们遵从某一种风格,而倾向于突出每一位作者的个性。所以,“团结湖参考”可以由麦当娜在舞台上摔跤,联想到中国改革突破“中梗阻”所需要的政治智慧和战略布局;也可以通过梳理总理“吐槽”的“小事”,联系到民众生活的“痛点”,盘点政府在简政放权上动的“真格”。其鲜活、犀利又不失幽默的文字风格,让读者大呼过瘾。据说,有些资深粉丝光看标题,便知道某篇文章出自哪位主笔之手了。

挠到时代“痒处

从后台反馈看,那些能够引导读者观察政经大势、紧跟当下热点的评论,总能在阅读量和转发量上有不俗的表现。时至今日,“单篇最高阅读量”达到了180万。

在蔡方华看来,这得益于文章挠到了时代“痒处”。他认为,时政评论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生长季。这个时代处于社会转型期,转型意味着变化,人们一方面感受到蓬勃的希望,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困惑。和以往相比,社会对权威时政资讯与靠谱时政分析的需求,就会格外强烈,也展现出更大的讨论空间。

团结湖参考”正是感受到了这种时代的脉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推动经济转型方面,做了不少“大动作”,关心时政的人都能感知到其中的旋律。只有跟上了这种节奏,只有努力掌握时代的大背景,时政分析与评论才可能有的放矢。对于时政评论者来说,密切关注中央的政策调整,是必不可少的功课。从这个角度看,中南海和长安街两个政治地标,就是这个团队书写时政评论的重要坐标,这也是他们必须从团结湖远眺中南海和长安街的“秘密”。

究竟什么是时代之“”?在几位主笔眼中,这大抵就是社会政治经济的走向。现实也告诉他们,每每有关于反腐、改革(尤其是司法改革和国企改革)、法治等切中“痒处”的文章,往往备受目前22万粉丝的欢迎。

对话

不同的地里要种不同的庄稼

解放周一:在新媒体写时政评论,如何于“严肃犀利”与“清新有趣”之间掌握平衡?

团结湖参考:诚实地说,现在仍在纠结之中,因为传统媒体的基因是强大的,也因为新媒体并没有成熟的可供复制的内容生产经验。我们努力在符合新媒体传播特性和保持格调之间,在亮明底线和拓宽言说尺度之间,维持某种微妙的平衡。

说简单点,如果评论文章不能获得读者的转发,那么在新媒体领域,它就少了存在感。

解放周一:听说你们现在所在的部门就叫“团结湖参考”,这是在公号火了之后新成立的部门吗?专门设立这样一个部门,意义何在?小伙伴们自己的感受呢?

团结湖参考:确实是今年刚成立的新部门,隶属评论中心,但只负责“团结湖参考”的运营。为一个微信公众号单独成立一个部门,实行一套新的管理体制和薪酬体制,团队成员要么每天“帅醒”,要么“漂亮得睡不着”,你可以想象那是什么劲头。压力很大,很焦虑,但也很快乐,小伙伴们普遍有一种“外焦里嫩”的即视感。

报社对新媒体的策略是“野蛮生长”,就是让大家放手去做。在精神激励之外,“涨粉”还有现金奖励。一旦公众号做出了一定的苗头,报社就会给予扶持,比如组建专门的团队,在薪酬方面试行新的政策。“团结湖参考”很可能是全国都市报里最早为一个公众号专门成立部门的例子,这也可以体现《北京青年报》在新媒体探索和媒体融合方面的魄力吧。当然,传统媒体的决策机制有着很大的惯性,这需要耐心。

解放周一:为什么会有“蔡老师的分割线下的文字”?

团结湖参考:这是主编蔡方华的独创。你知道,他曾经是个诗人,所以舍不得老本行。本来他只是随手写点个人心情,有时是对文的抒情性补充,有时是以含蓄的方式说出正文中没有表达的意思,有时是撒娇卖萌、情感按摩。没想到,很多读者喜欢分割线下边的内容,有人甚至会直奔分割线,读完分割线,再看正文。我们觉得,分割线让读者触摸到作者的个性,让大家意识到彼此都是“”。

解放周一:用新媒体写时评,优势有哪些?又有哪些让你们感到困惑?

团结湖参考:速度更快,篇幅不受限制,文体风格可以不断创新。至于困惑,实在太多了。新媒体这东西,越做越苦恼,关键就是读者的心思不好猜。若是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微信公众号和报纸版面,气质太不一样了。我们之所以取得了一点成绩,原因可能就在于,我们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不同的地里要种不同的庄稼。(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