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寒门子弟不宜当官”是哗众取宠

05.08.2015  20:11

  随着反腐行动的升级与“老虎”被打,有关“寒门子弟”是否适合当官的话题,被再度热炒。郭伯雄、周永康、徐才厚、谷俊山、万庆良、刘志军等等,这些寒门贪官已成镜鉴。寒门之于官场,就像凤凰男之于婚姻,大有被舆论污名化与恶俗化的趋势。我们应当警惕这种不负责任的概念链接与标签化,若长此以往,这种标签化的认知或成为一种新的歧视,变为阻碍阶层流动的新壁垒。

  正因有这样的危险,有必要厘清寒门子弟之于官场的关系,搞清楚谁是影响畸形化的关键变量。

  即便从统计学角度讲,作出“寒门子弟不宜当官”的判断也是不负责任的。一些人之所以愿意接受这种结论,只是因为被查出的高级别、轰动性的反腐案例中有不少寒门子弟。这是否就意味着寒门子弟为官非善类是大概率事件呢?并非如此。至少从公开资料看,我们很难掌握某一层级或全体官员中哪些是寒门、富二代或者官二代,进而也不能确定不同阶层贪腐者的比例问题。所以,“寒门子弟不宜当官”的判断是不严谨的,有哗众取宠之嫌。

  因此,也就无须拿寒门子弟中的众多官场杰出者作为反驳的论据,以证明其错误了。其实,饱受偏见对待的不只有寒门子弟,“官二代”与“富二代”同样如此。舆论天然地产生对其仕途晋升的“合理想象”,“福与贵”似乎成了这个群体的原罪,轻易抹杀了其间的个人努力。

  以对群体性偏见来审视这一问题,容易误入歧途,混淆真问题与假问题,应将问题放到官场这个复杂的系统内审视,因此政治生态就成为关键因素。这对于一个初入官场的年轻人尤为重要。好的政治生态可起到蹲蹲苗、打基础的好作用。所以,习近平才会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的建设也才会成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命题。

  在《中国历史的教训》一书中,吴江县令的政治际遇就是鲜活的案例。在江苏省两任巡抚余国柱与汤斌任上,吴江县令展现了截然不同的执政风格——在余国柱手下走歪路,激起了民愤;在汤斌手下却又努力上进,政绩斐然。由此可见,无论是寒门还是富二代、官二代,身边有一个好的领导和以其为依托的政治生态,是其仕途发展的重要保障。

  以人为依托构筑的政治生态固然重要,但制度的保证同样不可或缺。梳理已经被查处的官员的报道,多数落马官员的贪腐并非阶段性而是全域性的。这意味着“老虎”在“苍蝇”时代就已经危害一方了,也就是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制度监督是缺失的。这种制度缺失,使得他们从小错变大错,从小贪心到大野心,从违反党纪到触犯国法。若是良性制度一开始就得以确立,这将为党和国家避免多大的损失呢?

  我们当然应该重视家风建设以防微杜渐,但过分在意个人行为的作用也是非理性的。在强调人的作用的同时,更应该以制度约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