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为官不为”者过不了关(评论员观察)
反四风、改作风,就要反对庸官、懒官、太平官,就要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为了做事才当官,而不是为了当官才做事,更不能为了保官不做事
在基层采访调研,能明显感受到党风政风的新变化。与此同时,也不时听到这样一种声音:紧箍咒多了,不想干事了;违规风险大了,不敢干事了。类似观点,貌似合乎情理,却经不起推敲。“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 “‘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日前中央领导的讲话,可谓切中其弊、正当其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改作风,是为了洗澡治病、轻装上阵,更好地推动改革、谋划发展。换言之,“三严”是为了“三实”,“干净”是为了“干事”,既不能拿“干事”替“不干净”找理由,更不能以“干净”为“不干事”找借口。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规矩多了,干劲小了,一些人把“改作风”与“干事业”人为对立起来,不仅是对使命职责的消极逃避,也是对改进作风的误解误读。
事实上,因“为官不易”,索性“为官不为”,本身就是四风的突出表现。道理很简单,花拳绣腿不解决实际问题,不就是最大的形式主义?光说不练不给群众办事,不正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如同毛泽东同志当年批评的,“人云亦云,得过且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这何尝不是一种变相享乐主义?倘若占着位子却不作为,导致资源浪费、机遇流失、矛盾激化,岂不是更为严重的奢靡之风?
“啥都不干,难找缺陷。不做事情,不担风险。组织考核,没有缺点。”就此而言,反四风、改作风,就要反对庸官、懒官、太平官,就要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为了做事才当官,而不是为了当官才做事,更不能为了保官不做事。“为官避事平生耻”,能干事、敢担当、有作为,这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从政之要,也是评判一个干部境界高低的标尺。应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应该负的责,冒着风险也要担。否则,啥也不能,为啥选你?啥也不干,要你干啥?
一些人常抱怨现在“环境不好”、干事不容易,甚至动辄得咎。事实上,这些同志首先应检视的,是自身能力素质。回归为民本色,是否从思想深处进行了纠偏?告别行政意志,是否懂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走进信息时代,是否学会了在舆论监督下工作?扫除不良积习,是否真正做到了“打铁先要自身硬”?回答好这些命题,才能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自觉;才能跟上群众期待、保持与时俱进;才能真正把转作风与抓改革、促发展统一起来。
当然,倡导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也离不开激浊扬清、优胜劣汰的好环境,要形成一种让“为官尽责”者升得了迁、让“为官不为”者过不了关的好机制。一方面,要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为勇于改革的干部打气。应该树立这样的导向:有为才有位,而不是有资历就有位,甚至是不出错就有位;不能做事越多风险越大,让不干事的人安安稳稳,让干事的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只有对该作为不作为的干部严肃惩处,对群众不满意的干部坚决撤换,使庸官难过“上岗关”、懒官难过“考核关”、太平官难过“群众关”,让今天的“为官不为”,成为明天的“为官不易”,才能激励更多想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干部大显身手,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习近平同志任职浙江省委书记时,撰写过一篇文章《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提出“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增强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对领导干部来说,这是职业的追求,也是做人的境界。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