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众号”更有公信(深阅读)
政务公号、媒体公号以及自媒体公号,已是当前即时通信工具平台上的一大特色。截至7月底,微信月活跃用户数接近4亿,而公众账号总数580万个,其中政务类账号超6000个,媒体类账号不超过1%。
作为面向订阅用户的信息发布主体,公号运营者在信息发布上要遵循哪些原则和流程?公号运营者在拒绝有害信息传播上承担哪些责任?记者采访了相关公号运营者、专家。
政务公号——
信息发布有流程
信源选择要讲究
最高人民法院微信于2013年11月21日与微博同时上线,首开国家级司法机关的先河。最高人民法院微信设置了高法资讯、司法公开、沟通服务三大板块,订阅用户可观看庭审视频、查看裁判文书、聆听法制节目、获取法律知识。截至8月7日,发布260多条消息。
最高人民法院微信负责人赵晓菲介绍,信源上,最高人民法院微信以最高法院权威发布、人民日报以及人民法院报、法制日报等法制类报纸为信息来源,保证消息的真实和可信度。在编发过程中,由于微信发送后,不可删除和修改,所以从消息筛选确定,到编辑、排版、制图都经过多重审核,确定导向正确、文字准确、配图恰当后才发布。尤其在标题拟定上,字斟句酌,避免以偏概全,哗众取宠。内容上,重点传达政策精神、工作动态以及法院法官的经验事迹,在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的同时,引导受众正确看待法院和法官,传递法院的法治正能量。
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14年1月14日在腾讯平台开通了官方微信,目前每天推送一次,每次发布3—7篇消息。消息以本市重要的时政新闻、教育文化资讯、交通住房等惠民政策以及便民提示等服务性信息为主。
“消息来源以北京日报、首都之窗网站以及各委办局的官方网站为主。”北京市政府新闻办网络发布处田伟介绍,政务微信的编发流程总结为五步:1.微信编辑报送选题;2.审阅选题;3.排版制作;4.审核内容;5.发布。当天消息一般定于中午12点以及晚上6点两个时间节点发布,这两个时段网民在线数较高。发布之后及时查看网友反响。对网友的诉求及时回复并传达相关部门,以亲切真诚的语气回复粉丝留言。
媒体公号——
由专人管理账号
辟谣是重要责任
人民日报微信账号自2013年1月1日上线,已运行约20个月。近期,根据微信公开的文章阅读量统计,人民日报微信平均每篇文章的阅读量接近7万次,在各媒体微信账号中居于前列。
人民日报曾多次梳理出“朋友圈最新流传十大谣言”在微博微信平台上发布,每次都能收获超过万次的转发。人民日报新闻协调部微博运营室主编王舒怀认为,这体现了公众对于谣言的深恶痛绝。
王舒怀认为,主流媒体应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面对微信平台上放大负面情绪的“偏激共振”,面对追求点击、哗众取宠的“眼球情结”,主流媒体公号要“挺身而出”,积极推送权威报道,澄清事实。
与人民日报一样,“央视新闻”微信也重视对网络谣言的回应和澄清,近期对“微信集赞获奖”“朋友圈的十大谣言”“香蕉艾滋”“憋气打8判断肺活量”等多种谣传进行了回应。“央视新闻”新媒体负责人李浙介绍,在对微信账号的管理上,他们把审稿权提升到部门主任一级,其中时政、重大事件均须请示新闻中心领导,由此确保选题和稿件的导向正确。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国家互联网中心特约研究员吴飞教授认为,任何信息传播渠道,如果想在信息市场上获得长久的价值回报,都会对自己发布的信息进行比较严格的审核。从这一角度说,政务公号、媒体公号建立起必要的信息发布流程和审核机制,传播真实、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在信息市场上起引领作用,公号平台的秩序也将由此变得有序。
吴飞教授认为,无论什么样的公号,无论用户数达到多大规模,信息发布都应遵循法度,没人真正喜欢虚假的信息和谣言。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表示,公号具有一对多的媒体属性。对公号的管理,不仅是互联网治理的新课题,而且是社会管理的新挑战。公号运营者需要审慎发声,遵守法律和公序良俗,特别是时政类公号,需要传播真实信息,凝聚社会共识,而不是扩大社会分歧。
自媒体公号——
发文须考虑影响
专业信息有市场
不少个人公号的订阅用户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很多媒体,他们的信息发布应遵循哪些原则?应明确哪些禁忌?
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研究院活动总监王城宇认为,个人公号在确定选题时更应谨慎,坚持新闻真实性。发布前先想一想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一旦文章完成,则需认真检查。在保证文章质量的同时,力求对大众产生正面影响。
打时政传言的擦边球、透露一些所谓时政内幕……一些个人公号曾采取这些营销手段吸引用户,影响了社会的正常心理状态。通信行业知名专家、飞象网总裁项立刚认为,一些善于传播耸人听闻传闻的个人营销公号已成为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上的毒瘤,采取煽动情绪、传播谣言的手段获取关注,这种情况需要得到遏制。
有些人认为,个人公号或将失去发展的空间。然而,专家并不认同这种观点。
北京师范大学传播研究所王颖吉副教授认为,遵守相关规定,并不意味着这些个人公号将无所作为。长期来看个人公号的发展空间很大,它们提供的信息是多元化的,在信息服务、专业信息等诸多方面都可大有作为。
项立刚认为,对时政类新闻而言,不能欠缺采访的过程,具备资质的新闻单位和新闻网站的专业从业人员才能操作。他认为,社会领域都有很多深入研究的方面,只要发布者有水平,内容专业、透彻,有参考价值,自然会吸引有需求的网友关注,影响也会越做越大。
“微信更大的特长是各种实用信息的供给和办事能力。”祝华新建议,个人公号可多从事教育、科普、医疗保健、旅游等专业性的服务,这是一个十分广阔的需求市场。
(吕绍刚、李远哲参与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