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者在体面中感受光荣

05.05.2015  00:37

  明天就是“五一”国际劳动节了。而就在4月28日,有两条新闻让广大劳动者感到暖心。当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这是继1979年后时隔36年我国再次对这一群体进行最高规格表彰。同天中午,北京某工地“包工头”张春生在全聚德烤鸭店大摆筵席,宴请自己手下的70多名农民工,提前欢度一个“不劳动”的劳动节。

  一个是国家层面表彰劳模,一个是“包工头”请农民工吃饭,一大一小的行动,无疑都体现了劳动光荣这一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而从网友对受邀农民工的各种“艳羡”来看,想通过劳动获得体面的待遇,或者说体面劳动,更是人们的一种期盼。

  该如何诠释体面劳动呢?有人将它形象地描述成,一名普通工人能就自己的工作侃侃而谈,说他在工作中解决了多少技术难题,多有成就感;说工作条件多好,收入多高,房子有多大……这些其实都指向了构成体面劳动的两个层面:既要有足够的收入满足劳动者养家、就业的需要,又要有充分的社会福利、畅通的上升渠道和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其感受到作为劳动者的尊严。

  毋庸讳言,当前谈论让劳动更加体面的话题,主要是针对农民工阶层的困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劳动者的薪酬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有了长足的增长,部分重体力劳动者更是拿到了让白领“羡慕”的工资,但不可否认,仍然存在着劳动得不到尊重的现象。除了农民工讨薪问题之外,最近几年又出现了新情况。例如,80后和90后的农民工已逐渐成为进城务工的主力。这些基本上接受了完整初等教育的新一代农民工,对于农活早已生疏,城市成了他们理想中的归宿。然而在这里,想要过得体面,不仅要有可观的薪酬,还要考虑未来的职业规划、在城里安家落户及其他社会福利等因素。显然,就目前来看,现实与理想仍有一定差距。

  有人说,新一代农民工好逸恶劳,不愿从事艰苦工作,这恐怕有失偏颇。国人从不缺少吃苦耐劳的因子,很多劳动者都之所以不愿从事艰苦工作,只能证明工作本身,可能无法让劳动者感觉到体面。不仅工作枯燥,而且工作之外也常因身份受到歧视。当一个人长期不能获得职业带来的尊严时,他就很可能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变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对工作产生厌恶情绪,时刻试图逃离出来。

  事实上,在当前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语境下,强调体面劳动显得尤其必要。正如有专家指出,农民工的后代相对于社会其他群体而言,参与社会化竞争和向上流动的机会要狭窄、能力要弱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机会和能力,更不意味着,这种机会的狭窄和能力的弱小是正常与公平的。重申劳动光荣、奖励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坚定劳动者“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的信念。

  时隔36年再次对劳动者进行最高规格的表彰,体现了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既关系到每个劳动者能够体面地、创造性地工作,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而如何让尊重劳动蔚然成风,除了前段时间调整央企高管薪酬、出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相关文件等举措外,人们还可以有理由期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