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客家围屋焕发新生
“客家围有多美,何不来山村走一回,你看那石雕的狮子四方的围……”这首叫作《山村客家围》的山歌一直被龙南人民传唱着。近日,记者带着围屋现状如何、客家人的文化遗产怎么传承等问题,到龙南走了一回,亲手触摸了那高耸的炮楼、森严的炮口、厚实的城墙,感受着客家人的热情、淳朴、好客,体会到那铭刻着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沧桑,更畅想了围屋越来越好的明天。
挥不去的乡愁
从县城出发,车行20分钟便到了关西新围。在路边黄灿灿的油菜花映衬下,关西新围显得更加巍然耸立、深邃沉重。
关西客家围屋旅游景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徐显美得知记者的来意后,自豪地说:“我们都是围屋的徐姓村民,围屋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了感情。在政府引导下,我们以房入股,成立了旅游管理理事会。如今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旅游旺季时每天能卖出100余张门票。”
目前,龙南客家围屋有燕翼围、栗园围、沙坝围等376座,分布在全县各地。正如龙南县文联主席赖建青所言:“围屋是客家人最美的乡愁,浓浓的,锁在心头,挥不走,化不去。”然而,作为乡愁的载体,现实中的不少围屋却年久失修、荒草丛生、无人居住、情形堪忧。
“保护围屋就是保护历史的根脉,留住围屋就是留住客家人的精神家园。”龙南县文广新局局长徐晓虹的一句话,代表了该县对保护客家围屋的态度和决心。
龙南县把围屋保护维修列入了“十三五”规划;建立完善了国保单位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出台了《龙南县客家围屋管理暂行规定》,设立了文物管理理事会、安全巡查小组等文物保护自治组织;2015年,龙南县向上级争取文物保护资金2133万元,自筹客家围屋维修保护经费2000余万元,对全县客家围屋分批进行维修和保护。如今,越来越多的客家围屋得到妥善保护和维修。目前,该县一批亟待修护的围屋列入了保护名单,其中2座围屋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绽放的文化之花
在“国保”燕翼围里,一群客家老表正商议着今年龙舟赛的操办事宜。村民介绍,龙舟赛在围屋旁一个15亩大小的池塘里举行,这项赛事自创办以来历时500余载,是当地客家人最隆重的民俗活动。
客家山歌在围屋之间传唱了数百年。在县里文化政策的推动下,多名客家山歌传承人牵头创建了农民剧团、文化能人协会等文化队伍,自发演唱和创作客家山歌。听龙南山歌,看客家婚俗、歌舞表演,品客家米酒,尝黄元米果……龙南客家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客家民俗文化,与客家围屋相得益彰,一起点燃了客家人的精彩。
“围屋里如果没有民俗,没有文化,那就是一堆冷冰冰的石头和砖块。”赖建青说。与围屋一样,围屋建造技艺也面临着消亡的窘境。作为客家人杰出的一项建筑艺术,如今掌握围屋建造技艺的人已寥寥无几。龙南县一边加大围屋保护力度,寻找围屋建造传承人,一边积极向上申报,促使客家围屋去年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该县不遗余力的保护和申报工作,众多客家民俗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截至目前,全县已有25个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6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100多人次接受了客家民俗文化培训。
翘首以盼的旅游春天
“现在来我家买土特产、吃农家菜的游客挺多的。围屋的旅游发展起来了,带动了我们发家致富。”村民蔡春英两年前办起了客家餐馆,接待参观关西新围的游客。据统计,2015年关西新围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旅游收入上百万元。
蔡春英的致富路离不开龙南以“一围一品”为原则,对客家围屋的合理开发利用。比如,打建筑文化和经商文化牌的关西新围,以八卦文化为主的栗园围,以农耕文化为主的隘背围。
为了形成旅游产业链,龙南县还组建了旅游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围屋经营项目向县内外投资者开放,包装推出优势旅游项目,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招商引资,用市场化理念去运作围屋开发。
旅游业是天然的绿色产业。龙南在对客家围屋进行保护的同时,加大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充分挖掘客家文化,使客家围屋成为传统民居旅游目的地。
据了解,龙南还将进一步加强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通过高标准规划、创新体制机制、发展产业集群等方式,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深入融合文化与旅游产业,构建独具特色的“中国围屋之乡”客家文化品牌。
编辑: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