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改革春风劲吹希望田野

13.08.2014  22:35

  ●李德伦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和经营方式,事关“三农”工作大局,既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加快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7月29日下午,省政协机关常委会议室座无虚席,一场以“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和经营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强省建设”为主题的专题协商会正在火热进行。

  会前,省政协专门成立了调研组深入吉安、鹰潭等地开展调查研究,为开好专题会议做了充分的准备。会上,省政协邀请了省委农工部,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农业厅、林业厅、扶贫和移民办、农业综合开发办、农科院、农村信用社等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和部分省政协常委、委员以及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为加快我省现代农业强省建设建言献策。

  加快土地确权登记筑牢农村经营基础

  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世界各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建立新的土地经营机制,走土地规模经营的路子”。省政协常委、省农科院院长马岩波给出的第一条对策就是“全面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

  省政协常委、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魏洪义也认为,“要想土地流转顺利进行,必须解决农民脱离土地的后顾之忧。因此,加快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至关重要”。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汪玉奇也认为,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势在必行,但要根据实际情况,尊重农民意愿,选择合适的确权,确股,确地颁证形式”。

  “推进农村改革必须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参加会议的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莫建成回应委员观点时强调,“我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将不设范围,不定标准,不贪图时速,因时、因地而动,争取在2015年完成。”

  据悉,2014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颁发了《江西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方案》,进一步推进了我省农业规模经营的快速发展。我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已经走在全国农村改革的前列,受到中央及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

  适度流转土地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根据当前我省粮食种植水平,一个农户从事水稻生产的适度规模区间的上限为458亩,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提倡适度规模经营。”魏洪义建议,“要保证流转的土地不改变用途和性质,以保证耕地质量不退化,确保粮食生产能力”。

  “我非常赞同魏院长的观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莫建成当即附议。

  为搞好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快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马岩波也建议,“要按照我省下发的《关于规范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的要求,围绕农业主导产业,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积极引导农村土地逐步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培育经营主体构建新型经营体系

  “今天我在这里发言,也是为创办农业合作社的广大农民代言……”,作为丰城市秀市佳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省政协委员雷应国从一个地道的农民,成为了传统农业的新领军人物。然而面对新的发展形式,雷应国也急切的盼望在政策扶持、金融保障、科技服务、人才支撑等得到帮助。

  农民合作社是适应农村经营体制和经济发展要求的一项组织和制度创新。“当前全省农民合作社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都存在一些问题”。省政协委员、鹰潭市政协副主席黄占共建议,“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动态监管,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指导服务,创新经营体制,提高合作社服务能力,推进农民合作社更加健康规范发展”。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具特点。”马岩波也建议,“在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过程中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经营主体的多样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莫建成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鼓励发展和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等新型主体”。

  完善公共服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大力培养职业农民。省政协委员、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潘华建议,“建立一整套以教育培训制度、认定管理办法和支持扶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法规制度体系,科学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

  魏洪义也建议要把农村土地流转给愿意种地且“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手中。探索建立“农民职业资格证书”、“绿色证书”等农业从业资格准入制度,让农民真正从身份标志变成一种职业。汪玉奇建议,“调整教育结构,把更多的教育资源投向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同时,允许和鼓励农业科技单位的技术人员到农业合作社兼职”。当前,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特别是在土地流转之后,大量的农村合作社建起来,但由于基础设施没有跟上,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委员们纷纷建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是要明晰政府在农村改革中的职能。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