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节之“礼”回归礼仪之本意

11.09.2015  17:12

  ●宛诗平

  每逢教师节,很多家长都在踌躇要不要给老师送礼?其实,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要不要收礼也是一种煎熬。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教师节里,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尊重,这本无可厚非。但近年来每到教师节,媒体上总会出现一些争议,那就是给教师送礼或教师收礼。这种现象,让本是尊师重教的传统,逐渐演变为两难的道德考题——一边是家长苦恼送不送礼,送多少?一边是老师纠结收不收礼,怎么办?教师节俨然成了家长和老师共同的“心结”。

  对学生在教师节给教师送礼的问题,我们也应当理性看待。学生和家长发自内心地送上小礼物,表达对教师悉心培养、辛勤工作的感谢,既是一种真诚的慰问,也是尊师重教的具体体现。如果不分情况,一律为其打上庸俗的“送礼”标签,就会隔断这份真诚的师生之情。当然,如果所送物品价值过高,甚至是大量的金钱,且夹杂着想获得教师额外照顾之目的,无疑就超出了正常人情交往的界限。这不仅会玷污纯洁的师生关系,还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

  作为教师,也应当把握好收“礼”的底线。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能以普遍行为、社会风气等借口,降低了对自己道德、行为的要求。但一张海报、一个拥抱、一朵小花……里面却有家长纯粹的尊重和感激,以及孩子们对知识的期待和向往。倘若忍心拒之,岂不也失了礼?

  当然,也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类学校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纠正“四风”的有利契机,联合家长、媒体等社会各界构筑师德监管网,监督全体教师自觉拒收学生和家长的礼品礼金,使教师节从“送礼节”的恶名中脱离出来。同时要加强监督执法,把师德“一票否决”举措落到实处,将“节日期间收受学生家长礼物”作为触犯师德红线进行处理。在夯实师德“底线”基础上,各级政府更需拿出切实有效的举措,建立健全关爱人民教师的长效机制,让教师真正感受到尊师重教这个最好的“礼物”。只有这样,广大教师才会不愿、不敢、不想收受过分之礼物。总之,尊师以“礼”莫失礼,需要政府、社会、教师和家长们的共同努力,只要大家真正形成合力,教师节之“礼”才能回归礼仪之本意,我们的教育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