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在保护与利用中"活"起来

26.12.2014  21: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强调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强调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党中央对文物工作提出的最新要求,是做好新时期文物工作的行动指南。

  山东省文物局最近通过多种形式,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传达学习蔡武部长、励小捷局长在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围绕“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说话,讲中国故事”这个主题,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提出了四条举措,着力让文物在保护与利用中“”起来。

  加强“曲阜片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做好孔子及儒家思想大众化普及化的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时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强调要结合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研究和传播,做到四个“讲清楚”。以曲阜、邹城以及泰安、枣庄部分地域为核心区域的国家大遗址保护“曲阜片区”,遍布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儒家文化底蕴最为丰厚的区域。山东省把“曲阜片区”作为全省实施“七区两带”文化遗产保护片区规划的重点,精心打造、重点支持,两年来国家和省累计投入6.2亿元,完成了一批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国家文物局最近批复了《“曲阜片区”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下一步,我们将更好地发挥文物工作优势,在保护传承“曲阜片区”文化遗产,促进孔子及儒家思想研究和传播上进行新探索,作出新贡献。一是通过鲁国故城、南旺枢纽、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世界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孔孟文化遗产地保护贷款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强“曲阜片区”的空间观感、体验价值,打造儒家文化圣地。二是通过曲阜市、邹城市和泰山等古建筑维修及彩绘修复工程,孔子博物馆、孔子学院总部曲阜体验基地等项目的规划建设,实施孔子及儒家思想展示工程,深入挖掘整理儒家文化和齐鲁文化的精髓,形成“斯文在兹”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体系。三是依托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山东人文社科研究协作体等高端学术研究平台,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对外传播。在文物景区景点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展示、体验和社会教育活动,丰富儒家文化传统浓重氛围。

  以文物保护重点工程促利用促发展 服务大局 惠及民众

  文物保护工作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让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民众,才能实现文物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十二五”以来,山东省着力实施以文物保护重点项目带动战略,以文物保护重点工程促利用、促发展。国家文物局和省政府在曲阜鲁国故城遗址地举行了“国家大遗址保护曲阜片区暨山东省文物保护88项重点工程开工仪式”。88项重点工程涵盖了国家和省“十二五”期间重点文物保护项目,预算总投资120亿元,目前已完成46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较好地实现了文物本体保护与周边环境整治、民生改善的融合协调发展,如大运河申遗工程直接间接受益民众超过500万人。“三孔”、泰山、蓬莱水城、岱庙、颜庙、天柱山、烟台山等30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有效保护,成为重要的旅游观光目的地。去年全省文物景点参观人次5735万,文物类景点收入占全省旅游业收入40%以上。今后我们将坚持“保用并重”理念,以文物保护重点工程推动合理利用。一是把保护与利用相统筹落实到文物保护项目的管理中,在制定文物保护工程方案时,同时制定开放利用展示方案,在立项审批、方案审核、经费安排上一并考虑。二是启动“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和“齐长城自然文化风景带”规划建设,通过遗址公园、博物馆展陈、运河小道、展示平台、提升文化旅游等各种方式手段,形成历史文化景观带,彰显文化遗产在拉动地方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规划建设好鲁国故城、南旺枢纽、大汶口、章丘城子崖、临淄齐国故城五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启动省级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成立省水下考古中心,建设山东省文物保护科研修复工场。四是加大文物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力度,加大省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利用力度,能向社会开放的就尽量开放。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

  组织实施“乡村记忆”工程 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乡村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的重要文化资源。山东省为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有文化记忆的城镇化,今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它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工程,主要在乡村文化遗产和传统乡土建筑富集、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和社区,因地制宜地保护传统文化乡镇、村落(街区)和民居;利用传统建筑,收集、整理、展示富有地域特色、活态文化特色的乡土建筑、生产技艺、生活习俗等群体记忆文化遗产,建设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社区)博物馆。由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牵头,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机制。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在全省保护、整修、设立十个左右“乡村记忆”乡镇,一百个左右“乡村记忆”博物馆,一千个左右“乡村记忆”村落(街区),一万个左右“乡村记忆”民居。工程坚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与乡村文明行动相结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结合、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目前已经完成普查调研和试点单位推荐工作,省政府将下发专门文件并召开推进会议,从明年起按照实施方案和技术标准在全省推开。

  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推动博物馆走向“大千世界

  博物馆是发挥文化遗产社会教育职能,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山东省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在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限于基础设施和展陈条件限制,山东省馆藏文物总量182万件、一级文物1.26万件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充分展示利用,一些博物馆缺乏特色展览或展陈陈旧,“有文物没地方展、有博物馆没文物展”问题比较突出。对此,我们提出整合全省馆藏文物资源,统一调度、统一组织,真正使馆藏文物“”起来。一是打破博物馆地域、级别限制,开展借展、联展,在全省集中打造10个左右的特色展览品牌,在全省范围内巡回展出;打造5个左右文物对外展览品牌,让齐鲁文化遗产更多地走出国门。二是在加强文物系统博物馆建设的同时,加大行业、民办博物馆如工业遗产、民俗生态、乡村(社区)等博物馆建设和政策支持力度,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体系。近期省政府将出台促进行业、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文件。三是建立博物馆文物展览质量、数量考核评价制度,开展全省博物馆“十佳”展陈、社会教育活动案例评选推介活动。成立省文物修复中心,建设“山东数字化博物馆”。扎实推进将参观博物馆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和旅游推介项目,深入开展博物馆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活动,让文物展览走出“殿堂”,融入民众生活。(谢治秀 作者为山东省文物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