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海昏侯文化遗产“活”起来

14.06.2016  05:14

    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 朱 虹

        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凸显了江西的文化底蕴,改变着江西的旅游格局,正在成为江西文化的“新名片”和南昌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引爆点”。我们要倍加珍惜、齐心协力,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海昏侯”文化遗产,做到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一、快速推进,卓有成效

以“海昏侯”最高票成功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标志,海昏侯国遗址文物保护工作已由前期以考古发掘为主转入边发掘、边保护、边开发的阶段,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快速推进、成效显著。一是文物保护成果丰硕。考古发掘工作有力有效,最大限度提取了历史信息、保护了文物;“海昏侯”商标保护、管理、申报进展顺利;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行的考古新闻发布会和考古成果展,引起了强烈轰动。二是宣传热度持续升温。一批“海昏侯”专题节目在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等地方电视台播出,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一批讲好“海昏侯”故事的书籍,进入畅销书排行榜;“南昌海昏侯墓发掘暨秦汉区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掀起了海昏侯研究热。三是遗址公园筹建工作稳步推进。遗址公园标志设计有奖公开征集活动火热进行,周边地形测绘、交通路网、沿线村庄整治规划等一系列工作准备就绪,为下一步加快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起点要高,理念要新

        坚持高起点谋划、新思路推进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建设,探索走出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子,打造大遗址建设的“江西样本”。

        一是明确定位。用世界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瞄准国际水平,高标定位、精准定位。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遵循“考古要先行、保护是基础、研究是核心”的原则,坚持“三个一流”:一流的考古水平,一流的文物保护水平,一流的展示水平;注重“四个结合”:注重遗址公园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与环境改善相结合;实现“三个目标”:创建全国旅游5A级景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世界文化遗产,努力将遗址公园打造成为世界级大遗址公园旅游目的地。

        二是创新理念。当前,伴随“文物”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转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让文化遗产“”起来,需要“活脑筋”和新理念,推动从被动的抢救性保护到主动的规划性保护,从“打补丁式”的局部保护到着眼于遗址规模和格局的全面保护,从单纯的本体保护到涵盖遗址环境的综合性保护,从“画地为牢式”的封闭保护到引领参观的开放式保护,从专一的文物保护工程到推动城市发展、改善民生的文化工程。把丰厚的“海昏”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融、互利双赢,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三是善借外力。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文物保护利用,关注度高、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加强海昏侯刘贺墓考古发掘的同时,我们还要开始对其夫人墓等的考古发掘工作。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各方智慧,借力发力、群策群力。在考古和学术研究上,加强与省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合作,积极邀请国内外著名文物保护专家、汉代文化研究专家讲学指导,深入研究,充分挖掘海昏侯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建设运作上,学习借鉴西安、成都等地大遗址建设、运营管理的成功经验,借助专业化的、成熟的文化资本运营团队,依靠政府强大的政策支持,以及文物管理部门的专业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和“汉代小镇”建设。 三、突出重点,形成合力 近日,我们将成立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和遗址博物馆,全面负起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学术研究、遗址建设等各项工作的责任。下一步,需要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时刻绷紧安保的弦。文物安全,不容有失。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做到力量不减、标准不降、无缝对接。加强源头管控,强化末端守护,进一步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综合防范体系,确保不留死角、不存盲区。保持高压态势,加强严管严控,密切关注周边动态,坚决杜绝违章建设和违规抢栽抢种行为。加强制度建设,尽快研究制定保护管理办法和条例,为遗址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是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坚持规划先行,多规合一。按照最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标,既编制好遗址保护、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建设等专业规划,也编制好周边大旅游、交通设施、经济发展等相关规划,形成多规合一、有机统一,实现以规划引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