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山绿水“流金淌银”

07.11.2015  11:02

  深秋的赣鄱,美得让人沉醉。萦绕着美丽画卷的,是一串串强劲有力的发展“音符”:

  今年前三季度,我省GDP同比增长9.2%,增速全国第5;规模以上工业增长9.4%,居全国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3%,居全国第8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居全国第1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2%,居全国第5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居全国第7位。赣鄱大地呈现出“经济强百姓富”与“生态优环境好”相统一的和谐画卷。‘

   现代产业因“绿”而兴

  绿色产业是绿色崛起的支撑。

  南昌市充分发挥绿色发展的基础优势,放大省会城市的比较优势,释放生态资源的独特优势,把优质的禀赋潜能转化成了绿色崛起的强大势能。艾溪湖、瑶湖周边集聚起航空、生物医药、光电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地下水水质优良的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引来了世界饮料巨头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竞相入驻;作为国内行业翘楚的江中集团继江中药谷项目之后,再次投资6亿元,把保健品生产项目放在生态环境无可挑剔的湾里区;安义一流的空气和一流的水质,助力供港蔬菜生产企业从玉菜业成为江西蔬菜实体企业在港上市第一股……世界500强企业德国贝塔斯曼欧唯特中国区总裁徐凯波说:“我到过中国不少地方,南昌的生态文明建设独一无二!

  宜春市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独具特色。该市致力建设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深度挖掘温泉、禅宗和生态等资源优势,发展现代旅游业。宜春禅宗文化和明月山、靖安、樟树旅游产业集群被列入全省35个旅游重点产业集群;明月山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通过国家旅游局资格评审,靖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温汤镇申报世界温泉健康名镇工作正强力推进。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8.2亿元,同比增长40.2%。

  吉安市选择培育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作为主攻方向,吸引了一批一流企业抢滩吉安,创造了台商集聚投资的“吉安现象”;赣州市致力守住生态红线,发掘生态效益,发展绿色经济,构筑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闯出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绿色崛起新路子……

   百姓腰包因“绿”而鼓

  国庆黄金周,龙虎山景区仙水岩景点游人如织,他们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景区农民舒振鹏告诉记者:“国庆三天,我净挣了3万多元。

  龙虎山景区通过实行政府帮扶、小额担保贷款、营销扶持等措施助推农家乐发展,逐步实现农家乐旅游开发与景区整体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格局,带动更多百姓吃上“旅游饭”。

  踏着昌九一体化发展的节拍,南昌、九江两地间的互动交流日益频繁。在橙黄橘绿的金秋时节,越来越多的南昌人选择到九江“郊游”。前不久,一年一度的采橘节在永修县柘林镇易家河村拉开帷幕。虽然是工作日,但易家河却一派繁忙景象。今年以来,柘林镇累计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同比增长了20%。

  生态产业的发展,让靠山吃山的“”法发生深刻变化。

  武宁县居民樊江宁20年前砍一棵树翻几座山一天赚20元钱;如今,他投身现代农业,种植的红心猕猴桃绿满山谷。杨洲乡申家坪村村民几年前一年砍10多立方米木材换1万多元钱收入;如今,他们发展乡村旅游,一年接待游客1万人次,收入60多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在政府的帮助下,找到一条保护与发展双赢之路。

   变废为宝让“绿”生金

  在赣东北,因“晒秋”而出名的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海拔500多米,地无三尺平。然而到了2009年,村内近70%的村民已经自行搬迁下山,半数以上的房屋无人居住,部分房屋已经倒塌。

  一群不甘古建筑日益消逝的婺源人,探索古村落、民俗文化保护模式,在篁岭重开书场、书院、客栈、酒肆、茶室等商铺。如今,这座原本濒临消亡的古村再次焕发生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在赣南,兴国县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加上过度开荒,导致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一度被水土保持专家称为“中国江南沙漠”。1981年,水利部在兴国县塘背凹开始了我国南方第一条小流域治理,年轻的邓经镗在龙口乡誓师大会上发誓:“塘背不绿,誓不下山。”从此,一干30年,他全家老小吃住在山上,跟随其身后的是众多父老乡亲。

  如今,兴国全县森林覆盖率上升到82%,林地面积扩大到327万亩,有12万亩果园、6万亩油茶园。按照“集中连片、大户经营”的原则,县财政拿出5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扶持壮大油茶、茶叶、苗木花卉三大主导产业。不仅如此,兴国还利用缓坡山地栽种脐橙8万多亩,栽种杨梅、布朗李、蜜梨等果树4万多亩,改造和新植油茶林6万亩,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造林3.2万亩。果业和苗木产业蓬勃发展,土地产出效益大大提高,许多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青山闪耀着绿色的光芒,绿水跳跃着生命的脉动——江西,正展示出转型崛起的绰约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