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走过的路常常散发着淡淡的药香”——记南昌市湾里区“乡村女医生”高银水

16.03.2015  17:20

    新华网江西频道3月16日电 题:“她走过的路常常散发着淡淡的药香”——记南昌市湾里区“乡村女医生”高银水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邬慧颖

    65岁的高银水,是南昌市湾里区梅岭镇上的“乡村女医生”。44年里,她几乎每天都背着药箱、拄着拐棍在崎岖的山路上奔波,为村民们送医送药。梅岭镇里的人们常说,高银水走过的路常常散发着淡淡的“药香”……

    独行泥泞山路四十余载

    3月7日早晨,天刚蒙蒙亮,高银水便起了一个大早,来到梅岭镇立新村卫生所准备当天去巡诊的药物。“住在山里的老人,身体都很不好。你看,这个是治风湿的,这个是治关节炎的。”高银水一边准备着药品一边跟记者聊起了山里孤寡老人们的生活,“他们的孩子大多都住在城里,老人们故土难离,不愿出远门,都是一个人住,生活很不容易。

    立新村村长张小兵介绍,从担任立新村的村长开始,自己每隔几天就会看到高银水拿着医疗箱、拄着拐棍走在村里的山路上。张小兵指着村委会门外的大路说道:“这水泥路是2005年才修好的,之前都是泥巴路,下起雨来,别说人了,车子都很难行走。”可是,就是这样泥泞的山路,高银水走了40余年。

     弃教从医”守护村民健康

    “从小母亲身体就很不好,每次看病都要用竹床抬着下山去找医生,非常不方便,而且总是要麻烦邻居帮忙。”看到当时母亲看病如此艰难,小时候的高银水就萌发了当医生的念头。

    1968年,高银水通过教师选拔考试,成为立新村小学的民办教师。体会到父母和乡亲们看病难,又了解到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高银水下定决心“弃教从医”。开始家人都很反对,但是经过沟通,家人了解了她的想法后,都非常支持。丈夫还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她学习医术。得到支持后,她一方面和老中医学习,一方面参加国家的医疗培训,最终取得国家医疗从业资格。1971年,高银水就从一位教师正式转为一名乡村医生。

    “因为从零学起,我也后悔过,想放弃,可是一次巡诊却让我坚定了从医的决心。”高银水介绍说。1988年的一天,高银水到一个村里为三位孕妇接生,其中两位孕妇难产、一位孕妇大出血。她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5点多。由于过度劳累,高银水在回家的路上失足掉进了山沟,幸运的是正好被一棵大树挡住。“虽然险些丧命,但想到一晚上挽救了6条人命,我就很开心。

    “高医生比亲人还亲

    高银水巡诊的片区包括9个自然村,共1500多人。山里的村民并不富裕,高银水给低保户和孤寡老人看病时从不收钱。为了帮村民省一些药费,她钻进大山采药,泡药酒,做药膏,免费提供给他们。

    记者与高银水来到徐家村小组。这里已很难见到60岁以下的居民,只留守着10多位八九十岁的老人。听说高银水来了,老人们一个个颤巍巍地从自家扶门而出,告诉记者眼前的高医生“比亲人还亲”。

    杜禾香今年92岁,因患风湿病,几乎失去了行走的能力。高银水一进门,老人便拉住她的手,温和地看着她,话不多。高银水把老人的脚捧在怀里,拿出药膏敷上。

    2005年是高银水一生中最艰难的日子,她的大儿子、丈夫、母亲相继患病。3个病人同住一家医院治疗,病魔折磨着全家人。随后的两年里,母亲、丈夫相继离世。

    她在日记中写道:“亲人去世后,我不敢待在家中,在家就会想念他们。只好背着药箱巡诊,把那些需要照顾的老人当做自己的亲人,看到生病的老人,就像看到了自己的父母。

    高银水告诉记者,能用自己的医术为乡亲缓解病痛,方便生活困难的生病老人,是一件很幸福、很快乐的事情。她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做不动为止。

    “我现在的愿望是,等我年纪大到走不动了,能有年轻人替我照顾山里的那些老人,让他们安度晚年。”高银水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