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为你揭秘最“富”龙窑展千年遗韵

30.12.2014  11:57

  29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赣州市博物馆在赣州市召开了七里镇窑址2014年度考古发掘成果专家论证会。在会上记者获悉,今年7月至12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赣州市博物馆联合对七里镇窑址的周屋坞与赖屋岭两个窑包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其中,在周屋坞窑包发掘出的一座宋代龙窑,窑室宽度达到了4.2米,并保存了通高达到3.6米和8个层次的完整窑尾,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特大型宋代龙窑遗迹。

  七里镇窑所烧产品曾远销日韩

  七里镇窑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水东镇七里村,整个窑址分为东区(上窑)、南区(中窑)、西区(下窑)三个地段,现有窑包堆积16处,遗址总面积1平方公里。七里镇窑自晚唐创烧以来,宋元曾鼎盛一时,到明中期停烧。所烧产品主要有晚唐五代时期的青瓷与白瓷,宋元时期的青白瓷与酱釉瓷以及黑釉瓷,产品曾经漂洋过海外销到韩国与日本等国,是江西宋元四大名窑之一。1959年列为第二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民间香炉、香瓶保存较为完整

  据介绍,出土遗物以瓷器和匣钵、垫饼等装烧工具为主,属于窑业垃圾。瓷器主要有五代时期的青瓷、北宋早期的乳白瓷、北宋至南宋时期的青白瓷与酱釉瓷、南宋至元代的黑釉瓷等五个品种,不见有明代的窑业垃圾。因此,从目前出土瓷器来判断,七里镇窑应该是始烧于五代,终烧于元代。

  考古发掘领队肖发标介绍,此次出土遗物中较为完整的有宋代民间烧香所用的香炉和装香料用的香瓶,其中也有不少遗物底心标有记号和字体。肖发标分析道,根据我们观察,碗心所印字体可能是当时宋代各家族定做时的落款,方便烧成后的产品分配。

  周屋坞龙窑是最“高、大、全”的宋代龙窑

  记者了解到,此次周屋坞龙窑可谓是全国所见窑壁保存最高、窑室最大、同时保留最全、最丰富窑炉建造技术信息的宋代龙窑。

  “周屋坞发掘的这座龙窑,砖砌窑壁最高处通高达到了3.6米,这是目前全国所见窑壁保存最高的宋代龙窑。”肖发标介绍,相对以前发现的宋代龙窑一般不到1米的壁高来说,显得特别的高。除此之外,这座龙窑还是目前全国所见窑室最大的宋代龙窑。虽然我们能看到的只是龙窑的窑尾部分,但其最大内空仍然达到了4.27米,如果是龙窑中段,肯定更大,保守估计其中部最宽处可以达到4.6米以上。这比我们在各地见到的宽仅2米左右的唐宋龙窑大了一倍还多,显得特别宽大。

  肖发标还向记者说道,也正因为这座龙窑特别的高,又特别的大,所以保留了最全、最丰富的宋代窑炉建造技术信息,超出了以前我们对宋元龙窑的常规性认识。

  全国改、扩建次数最多

  “通过观察窑壁上保留的窑汗痕迹可以知道龙窑有多高。以前发掘出来的龙窑,其窑壁残存大都不超过1米,基本上见不到窑顶的踪迹。经过观察窑壁上的窑汗痕迹,在多处测量发现,一个层次的龙窑的窑尾部分高度都在0.7米。因此,虽然周屋坞龙窑的窑壁最高处通高达到了3.6米,但这是7个层次龙窑不断叠压加高后形成的。”肖发标介绍,“我们发现这座龙窑使用的是在原地通过多次加高、加大、加长来延续龙窑寿命的筑窑方法,在其他宋元窑址中也有应用。但周屋坞龙窑是目前全国考古发现的改、扩建次数最多的龙窑。

  北宋发现类似水泥新材料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龙窑的窑壁很薄,初看只像是一堵护坡墙而已,这么薄的砖墙,怎么可能承受跨度达4米多的窑顶重量?对此,肖发标解释道,这座特大型龙窑很可能是先用竹片起劵,并用竹枝编织好窑顶,再用黏土、沙子、卵石搅拌的混凝土糊顶。这种窑顶烧结块密集地叠压在一起,说明了它很可能是一次性的,开窑后就会被砸毁,然后掀开窑顶,以便搬运瓷器出窑。从采集到的窑顶混凝土来看,它的烧结度非常高,硬度达到甚至超过现代的混凝土。这种使用堪比现代混凝土的物质来构造窑顶的先进技术,彻底颠覆了过去考古学家们所认为的唐宋龙窑如古墓一样用砖块劵顶砌造的推测,让考古人知道了窑顶的新筑法,还证明早在北宋时期,我国就发明了一种类似水泥的新型建筑材料。

  唐宋龙窑存在烟囱设计

  “周屋坞龙窑保存了比较完整的6个窑尾烟室,说明唐宋龙窑是存在烟囱的设计。”肖发标说,“以前由于资料有限,很多专家以为斜坡形龙窑就像一根卧倒的烟囱,其坡度本身就具有烟囱抽力的作用,所以在窑尾不用再设烟囱,只需留排烟孔就行了。另外,周屋坞龙窑窑尾挡火墙上的排烟孔不是设在墙底,而是设在墙顶,也与马蹄窑的排烟孔一搬设在窑底,形成倒焰或半倒焰不同,说明龙窑烧造是用平焰或升焰,不用担心窑底的坯件烧不熟。

  产品烧成率非常高

  据悉,周屋坞宋代龙窑在发掘时,其窑室内填满了一层一层纯净的沙土,基本不见匣钵与瓷片等窑业垃圾,揭示出这座龙窑的产品烧成率非常之高。这也与常见的龙窑窑床内遗留有大量窑业垃圾形成鲜明对比。对此,考古专家分析道,周屋坞宋代龙窑是通过降低窑高,限制匣钵柱的层高,来防止匣钵柱因套烧层数太多,造成超高超重而导致底层匣钵开裂,引起匣钵柱倾斜甚至倒塌的惨剧发生。为此,这种通过扩大窑室窑床宽度来弥补因降低窑室窑床高度而减少的窑室装烧量,达到在不减产的前提下提高产品烧成率的方法,是一次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可以说是窑业技术的成功创新之路。

  建议启动七里镇窑址国保保护规划

  29日下午,在七里镇窑址2014年度考古发掘成果专家论证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专家学者讨论后给出了意见:

  一、七里镇窑址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从五代到元代的清晰地层,对探讨七里镇窑的生产史和青白瓷的始烧年代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二、对研究宋代龙窑的体量大小和装烧量提供了新资料,是古代窑炉考古的重大发现;

  三、建议加大考古发掘和研究力度,并对周边与窑业相关的文化遗存进行全面勘查;

  四、建议尽快启动七里镇窑址国保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做到全面、长久保护好七里镇窑址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及时对已发现的重要窑炉遗迹采取保护措施。

  ■信息日报记者赵婉露、李湖明、实习生龙星霖、程丽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