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记者节”:“冰点”徐百柯与江西大学生记者分享经验

10.11.2013  02:08

  一年一度的“记者节”到了,中国(江西)高校传媒联盟为此举办了昌北、瑶湖、前湖、赣南等片区一系列校媒记者节交流活动。其中昌北片区活动由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四星级会员媒体江西财经大学一品社承办,特邀《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主编徐百柯,为江西的大学生记者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写有温度有内涵的故事

  徐百柯向大家展示了“冰点特稿”中的优秀作品,如《父亲往事》、《拐点》,并强调“对历史要建立框架,对现实要有批判性”。“冰点”看重文章的内涵和价值观,一直着力维护许多最基本的价值,比如悲悯、比如同情、比如宽恕、比如正义、比如自由。

  在谈及大家关心的新闻选题和破题时,徐主编以《永不抵达的列车》为例,说:“要为大事件、大背景找到一个核心的意象,可以是一个人、一种性格,甚至是一种情绪,找到这个支点至关重要。”同时,他还建议大学生记者们发现一个好选题,要舍得花时间去持续关注,写出有温度有内涵的故事。

青年记者应充分运用社交媒体的优势

  在场的学生多为“90后”,徐主编不禁感慨:“青年大学生们要充分运用社交媒体的优势,寻找线索和进行采访,将习惯与职业相结合,这是年轻一代的优势,一定要把握住。”

  同样以《拐点》为例,徐主编强调当时的作者秦珍子,就是通过人人网寻找到了文章的主人公,并对他进行了采访,可以说是当时第一个知道主人公姓名的记者,从而写就了这篇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佳作。

  徐主编再次引用了《永不抵达的列车》,说这篇作品的采访过程也是运用了社交媒体,通过主人公的朋友的微博、QQ、人人网等,渐渐深入了解主人公生前的生活。同时,运用社交媒体可以更好的融入采访对象的生活圈,发掘更多更新鲜的素材,从而写出更生动而丰富的作品。有时,记者与采访对象往往会成为很好的朋友。

不要落入悲情意识的陷阱

  作为资深的媒体人,徐主编希望大学生们用理性的态度写文章,煽情和过分渲染对社会无良性价值。要用足够专业的眼光观察事件,而足够的专业需要以足够的冷静作支撑。

  同时,列举了《冰点周刊》、《南方周末》、《人物周刊》等关于人物的优秀采写,强调大学生记者应该不为求名求利的目的,写出理性的新闻作品。

  最后,徐百柯改编了一段碑铭寄语广大江西大学生记者:“新闻之篇目,或有时而不章;新闻之路途,或有时而遇伤;但我辈有志于新闻者,不可忘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你笔下可以有冰,可以有火,可以有子弹和罗盘,万法归一是用专业态度去探究时代与人性的宏阔或幽微。”(文/一品社 祁琪 编辑/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