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我的家风故事】我家有位老党员
【编者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优良的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为弘扬优良家风,传承中华美德,省纪委监察厅网站推出“讲述我的家风故事”栏目。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
我家有位老党员 我的家乡在宜春市奉新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我的父亲1933年出生。解放后,由于他的出身成分好,是雇农,加上生产积极带头,埋头苦干,被推选为我们村的生产队长。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间是1956年10月。据他回忆,当时在村里一共有三个人一批入党,在入党那天,村里就组织他们一起走到公社,公社组织部门的人带领他们宣誓。他干生产队长一直到1985年,将近34年。在这期间,他和村民一道,为村里干了四件“大事”。第一件事是带领村民修建了村里的黄家水库,那时没有机械化,大伙儿也只能在农闲修水库,40多个劳动力干了2年,用锄头挖,用箩筐装,用扁担挑。据估算,修水库总的土方量大概能有2万方。现在的一辆6轮卡车,一车装满大概能有30方,一方土的运费约8块钱,算下来仅运这些土的费用也要大概16万元,还不包括挖土的工作量在内。第二件事是带领大伙一起办了一所小学,建了村集体存粮的仓库。第三件事是开荒田,原来村里有很多荒田,据说都是解放前的1939年左右荒掉的。为了解决村民的温饱问题和完成上级下达的粮食生产指标,我父亲带领村民在农闲开荒,下雪天也照常干活。开荒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使我们村成了远近有名的富裕村,说“富裕”在当时一点也不过分,一是旁边很多村都借了外债,但我们村里没有负外债;二是在他当生产队长期间,70年代,我们村1个公分在年底能兑现1块8角多钱,而旁边的生产队是1个公分8分钱。这样,我们村便成了公社的典型,外村的姑娘想嫁到我们村来,县里也点名直接奖给我们村一台拖拉机。第四件事是带领村民修村里连接县道的土马路,当时大伙儿在下雪天用锄头,用铲子修路,冷了就烤火,集体在工地上吃饭。
据我父亲回忆,他当生产队干部的时代各方面条件都艰苦。那时村里和公社开会都不计工分,且需要自己带米,带菜筒。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他和村民白天干活,晚上接着干,因为那时公社和大队夜晚都会来检查有没有开展劳动,有时开会要开到晚上12点。据他回忆,由于忙村里的时,他的前一任生产队长自己家的稻子没时间收,就烂在田里。由于工作累,加上身体本身有些问题,这位生产队长后来得肝癌去世了。干活已经成了我父亲那一辈农村干部的生活习惯。我的父亲今年已八十四岁高龄,五六年前还能种田,现在他也闲不住,总想着要干点活,于是就在我工作的大学校园里捡学生丢掉的矿泉水瓶和饮料瓶卖。
我父亲的党员经历和对待生活的态度让我深受触动。我也是一名中共党员,与我的父亲相比,我虽有博士学位,有大学老师这样听起来很光鲜的职业身份,但就在岗位上做的贡献而言,我感觉自己可能赶不上他。他干生产队长,和村民一道解决了温饱问题和面子问题。他和大伙一起修建的基础建设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样的实绩和荣誉感,我能带给我的学生和我所在的单位吗?他们那个时代的老党员们,不计个人待遇,闷头苦干,而现在的我在和同学和朋友们聚会时,不免经常把自己的收入和待遇和他们相比较,却很少比做出的业绩和贡献,很少比在学生身上付出的精力。与老党员们相比,这种心态让我感到惭愧。
由此我想到,在当今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和自己家里的老党员们聊一聊,感受他们的党性,倾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不易,反思自己的党性,学会感恩,学会反思,或许是我们这辈党员们接受党性教育的好方式。(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 曾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