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为什么“漂洋过海”

21.06.2014  17:16

韩国NEW公司近日宣布,将把中国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搬上大银幕,并且已于6月初开机拍摄。电影公司改编作家的小说,自然要征得作家的同意并且支付报酬,想必NEW公司已经与余华就此达成协议,因此据说余华对这部电影充满期待。

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叫许三观的中国农民为生计所迫,通过一次次卖血来养活妻子孩子,最终大病不起,而当他年老之时,当他决定再卖一次血换一顿他想了好久的猪肝来美餐一顿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因“年老血衰”而已经卖不出去了。这部作品记忆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的苦难,获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因此,尽管它发表于20年前,但一直到今天仍然经常出现在各大书店的虚构类作品畅销榜上。

虽然作家有国籍,但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没有国界的,一个韩国的电影制作机构要将中国作家的作品改编成电影,这只能证明这部作品的成功。在世界文学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被他国艺术家改编并获得成功的不乏其例。但是,韩国版的《许三观卖血记》却不是这样,NEW公司将故事的背景移植到了韩国的近现代,故事从1910年开始,出生于平壤的许三观靠卖血度过了朝鲜、日据、南北分裂等一个个时代。在这部将要诞生的韩国电影里,许三观不仅已经不是中国农民,而且被抽去了中国元素,成了一个让中国观众不再产生切肤之痛的外国人。很显然,这样的改编已经不是在原著基础上的改编,而是在原著基础上产生了一个新的故事,而许三观这个成功的文学形象,也因此而被肢解。

但是,一部文学作品面世以后,它就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公共性,就像《悲惨世界》的法兰西印记、《安娜·卡列尼娜》的俄罗斯印记都无法抹杀一样,《许三观卖血记》也是一部植根于中国土地的作品,许三观这个人也是带着中国印记。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像《许三观卖血记》这样一部优秀作品,为什么长期未被我国的电影导演看中,以至于让许三观“漂洋过海”?这部小说故事线条清晰,出场人物不多,很适合改编成电影,也能够打动观众,其票房收入将是可以期待的,这也正是NEW公司看中它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在这方面,我们的导演积累了太多的前车之鉴,余华的另一部作品《活着》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后,至今未能公映,投资方的损失自不待言。

电影作为一种最具大众化的艺术样式,要不要反映苦难,这本来不是一个问题,却已经成为一个“中国问题”。最近公映的《归来》,很多人批评导演张艺谋阉割小说原著,抹杀苦难记忆。但即便如此,也已经引来了一些人挥舞的大棒,认为其抹黑国家。严格的审查制度、上纲上线的批评和批判,使艺术创造者不得不顾虑很多。很显然,只要这种格局得不到改变,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许三观远走他国。 (周俊生 资深媒体人)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